又一個航天日來臨。
提醒你,有種人,是不能在朋友圈中拉黑他們的……
你也許聽說過:蘇聯、美國、歐洲都曾嘗試過在朋友圈拉黑一群人,結果越是封鎖,他們創新的能力越強,甚至會超速反彈。
沒錯,這里說的就是中國航天人。今天就跟大家聊聊中國航天人的三段故事。
1
蘇聯的疑惑
1955年10月8日,被美國扣押數年之后,當時已經是世界頂級航天專家的錢學森終于回到新中國。對于當時的中國而言,航天是一個完全陌生的概念——在那個還沒有出現過洲際導彈和人造衛星的年代,航天工業,呃,這到底是干什么的?
錢學森曾親自參加美國第一枚氣象火箭和第一枚導彈的研制工作,清楚地知道航天工業對國家安全的重要意義——火箭既可以作為核彈頭的載具,打破敵人的核訛詐;也可以作為開發太空的工具,讓中國在太空時代不落后于人。錢學森成功地說服中央,系統性的勾畫出中國發展導彈和火箭技術的藍圖。
從此,屬于中國航天人的時代開始了。
在提到中國航天發源時,西方總是喜歡強調蘇聯上世紀50年代末對中國航天的幫助。然而翻開老一代中國航天人的記錄,蘇聯在向中國提供相關技術時的那種蔑視和不情愿,躍然紙上。
必須得說,從一片空白中創建的中國航天,的確有讓“蘇聯老大哥”看不起的“本錢”。被譽為中國航天四元老之一的任新民曾回憶說,1956年10月中國第一個專門的導彈研究機構——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時,只有幾十位從大專院校和工業部門抽調來的專家和百余名剛畢業的大學生,他們基本都是外行。任新民自己的研究專業是機械制造,只有錢學森在美國從事過航天工作。
如此薄弱的技術基礎,再加上當時的工業能力有限,蘇聯專家甚至聲稱“中國生產的液氧不能用于液體火箭發動機的氧化劑”。然而同為航天四元老之一的梁守盤經過縝密計算后推翻了這種說法。1960年9月,用中國生產的液氧做氧化劑成功地發射了蘇制P-2導彈。
中蘇關系破裂后,蘇聯全面撤走援華專家,想通過這種方法扼殺尚在搖籃中的中國航天工業。但拉黑朋友圈就能對付中國航天人了嗎?任新民評價說,“我國的導彈是被逼出來的。”就在蘇聯專家撤走后的第83天,1960年11月5日,我國仿制的第一枚近程導彈發射成功。
錢學森曾回憶說:“當時陳賡大將問我,中國人搞導彈行不行啊?我回答得很干脆,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就不能搞?中國人比他們矮一截?”
東風四號
中國人不但不比外國人矮一截,反而要“高一大截”。蘇聯當初只向中國提供了一種原始的近程彈道導彈。但短短幾年內,中國就完成了從仿制到獨立研制的全過程。1965年到1972年,中國更是完成了“八年四彈”計劃,先后成功發射東風二號、東風三號、東風四號、東風五號四大型號,射程范圍從1300公里一直延伸到上萬公里。
責任編輯:林航
- 天舟一號新里程碑:再次成功“太空加油”2017-06-15
- 任新民逝世 中國航天四老都走了惹網友淚目 任新民個人資料2017-02-14
- 神十一發射成功 中國航天“三步走”完成第二步2016-10-17
- 最新科技前沿 頻道推薦
-
滿血版vs非滿血版 同配置筆記本之間就差在這2017-11-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