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秒還經歷著波場創始人孫宇晨天價拍下巴菲特慈善午宴的高光時刻,后一秒就發生比特易聯合創始人恵軼杠桿炒幣爆倉巨虧而自殺的悲劇。幣圈的“無常”從來沒有像這樣淋漓盡致的演繹著。
6月10日深夜,幣圈在朋友圈瘋狂轉發一條長江商學院EMABA學員、原比特易合伙人張歆彤在“長江EMABA27官群”的微信,稱比特易創始人惠軼于6月5日去世,年僅42歲。
“技術出身,智商很高,又是長商的學員,做過IBM中國研究中心的高級研究員,也做過微軟的高級產品經理。玩過互聯網金融,還投身到虛擬數字貨幣領域,沒想到卻因為杠桿爆炒比特幣最后身銷名隕。只能說明在這個圈子貪婪欲望是魔鬼。”6月11日,一位惠軼生前好友匿名對《華夏時報》記者惋惜的稱。
惠軼與比特易
就在上述事件發生后,本報記者查閱惠軼公開資料顯示,其2003年畢業于中國科技大學(編輯出版學學士,管理學碩士),長江商學院EMBA,曾擔任IBM中國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Microsoft高級產品經理。在智能硬件、互聯網金融等多個領域創辦多家公司,包括互聯網金融平臺“花果金融”和“神仙有財”以及目前在幣圈廣為人知的比特易。
而比特易是一家區塊鏈市場數據分析與服務平臺,為數字貨幣投資者提供專業的市場分析工具、數據指標和風險管理策略,同時也為監管機構、行業研究機構提供市場數據監控,項目風險監控,非法交易發現與監控等各項專業服務。產品包括數據分析工具、BITEYE、數據開放平臺。
“從項目和產品介紹看,比特易似乎并非將炒幣作為主營業務。但是根據網上流傳出的信息,惠軼疑似動用了客戶2000個BTC,用100倍杠桿做空導致爆倉,最終選擇自殺。”6月11日,一位幣圈資深投資人告訴《華夏時報》。
根據記者統計,按照BTC目前5.5萬元的價格計算,惠軼爆倉導致的資金損失超過1億元。
上海數字貨幣資深分析師王恒對《華夏時報》分析指出,所謂炒幣加杠桿,指的是用戶利用自持的本金借幣進行雙向交易,以撬動多倍資金,通常平臺設置的倍數是3倍或者5倍,假如投資人有1個BTC,通過杠杠一次性可以最多借入2個或者4個BTC。當投資人看漲BTC并用借來的本金買入時,可以獲得實際漲幅3倍或者5倍的收益。反之虧損也幾乎會同步放大。
“期貨或者合約指的是,以BTC或者其他虛擬幣進行結算的虛擬合約產品,以OKEX合約為例,每一張BTC合約分別代表100美元的BTC,投資者可以通過買入做多合約來獲取虛擬數字貨幣價格上漲的收益,或通過賣出做空來獲取虛擬數字貨幣下跌的收益。合約的杠桿倍數為10或20倍。當用戶開出合約時,需要向平臺抵押一定比例的保證金,與此同時開始自動計算保證金率。當開10倍杠桿時,即保證金率小于等于10%;20倍杠桿時,保證金率小于等于20%,將引發強制平倉,俗稱爆倉。如果滿倉開10倍杠杠的BTC看漲合約,當BTC下跌10%,用戶將會爆倉。而惠軼使用了100倍杠杠開空,假如滿倉操作,當BTC價格上漲1%,賬戶內資金將會損失殆盡。”王恒指出。
而惠軼的自殺,則是來自于他此前看空比特幣,但是加密數字貨幣市場的5月行情卻出乎他意料的大漲,他2000個比特幣全部爆倉損失殆盡。
軟銀撇清損失誰承擔
截止本文發稿,惠軼家人未發布惠軼去世的訃告,比特易公司層面也未出具正式消息,關于惠軼的死因依然撲朔迷離,而客戶損失的1億元資金該如何補償則成為關注的焦點。
就在6月11日,軟銀中國公開回應稱,比特易并非軟銀中國的被投企業,比特易只是軟銀中國在去年曾接觸過的擬投資項目,但早在去年底,軟銀中國已最終放棄了投資計劃,并未實際進行這筆投資。
而之所以軟銀中國發布上述消息,則是源于2018年4月,一則軟銀中國和藍馳創投聯合投資“比特易”的消息出現在各大區塊鏈媒體和創投媒體。業界將比特易解讀為軟銀中國在國內投資的第一個區塊鏈項目,因此備受圈內人士關注。
“軟銀說沒有投,但是比特易又公開宣傳獲得了軟銀的投資,哪個投資人可以去追責?畢竟,大部分投資人選擇將資金放在比特易托管的時候,很大程度上是看中軟銀中國的背書。而惠軼作為公司創始人,能夠一人操控2000BTC,也可見平臺的風控是如何的。”一位比特易客戶對《華夏時報》稱。
更有微博用戶貼圖稱,區塊鏈項目比特易辦公室一個多月前就無人辦公,用戶托管的數百比特幣下落不明。
責任編輯:楊林宇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比特易創始人自殺是真的假的?比特易創始人恵軼個人資料為什么自殺2019-06-11
- 最新科技前沿 頻道推薦
-
華為獲30國5G合同怎么回事?華為獲30國5G合同2019-06-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