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延癥基因終于找到了!當你還在為拖延自責時,科學家已經為你準備好了“借口”。發表在《社會認知與情感神經科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拖延傾向可能是受基因控制的,拖延癥相關的控制通路與大腦中的多巴胺釋放有關。德國波鴻大學的Erhan Genc等人找到了影響大腦多巴胺釋放的基因,該基因負責編碼酪氨酸羥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它的表達量決定了大腦中包括多巴胺在內的各種兒茶酚胺遞質的數量。
不過,TH基因似乎只對女性拖延產生了影響。他們發現,位于TH基因中某一位點堿基的差異會影響多巴胺的分泌,多巴胺分泌略多的女性會更容易做事拖延。“我也不想做拖延狗,可是基因不允許啊”
拖延癥是什么?
拖延癥,英文Procrastination,取意“將之前的事情放置明天”。拖延癥總是表現在各種小事上,但日積月累,特別影響個人發展。拖延癥并不是一個嚴格的心理學或醫學術語,但嚴重或經常的拖延行為,常常是一些深層問題的表現。拖延現象已成為管理學家和心理學家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拖延癥具有操控別人和沒有自信等特點。
該詞的最初亮相是在愛德華·霍爾出版于1542年的書里。幾乎是相同的年代,正處于明清交替的中國,一位名叫錢鶴灘的學者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明日歌》:"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萬事成蹉跎。"圣經從希臘文翻譯為英文的過程中,拖延更多被譯成"罪過(sin)",直到工業革命后,拖延才逐漸具有了現在的含義,被視為"以推遲的方式逃避執行任務或做決定的一種特質或行為傾向,是一種自我阻礙和功能紊亂行為"。不過"拖延癥"正式成為病癥,國外的研究不過才一二十年。單純的做事拖拉或是懶得去做,只能定義為"拖延",也僅是一種壞習慣,改正它并不難。(綜合媒體報道)
責任編輯:楊林宇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拖延癥基因找到了什么情況 拖延癥基因到底是什么2019-08-07
- 拖延癥基因找到了具體是什么? 拖延癥基因找到了靠譜么?2019-08-07
- 拖延癥基因找到了怎么回事 拖延癥基因會帶來哪些影響2019-08-06
- 最新科技前沿 頻道推薦
-
CETV4課堂怎么回看直播 CETV4課堂直播回看教2020-02-2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