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華盛頓10月28日電 (記者劉海英)《美國神經放射學雜志》線上版最新刊發的一項研究稱,長時間太空飛行會影響人類大腦的結構與功能。
該項研究由美國南卡羅來納醫科大學神經放射學家唐娜·羅伯茨領導。研究團隊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宇航員太空飛行前后的大腦磁共振成像數據進行了回顧性分析,量化了他們大腦結構的變化情況,并將這種結構變化與其認知和運動功能的臨床表現進行了比較。
研究發現,在國際空間站內進行長時間太空飛行后,宇航員的腦室會擴大,其變化百分比與飛行時間顯著相關,但與宇航員的年齡負相關;宇航員的腦組織(主要位于側腦室和第三腦室邊緣)會上移,在大腦頂部聚集。
進一步研究表明,宇航員大腦結構的變化與他們飛行后出現的運動和認知能力變化有關。研究顯示,飛行前后大腦左側尾狀核結構的變化與姿態控制能力差顯著相關;右下肢初級運動區/中扣帶回的局部結構變化與復雜運動任務完成時間延長顯著相關;3個白質區體積的改變則與認知表現任務反應時間的改變顯著相關。此外,研究人員還發現,那些患有“太空飛行相關神經—眼綜合征”的宇航員,其腦室的變化比那些沒有患這種疾病的宇航員要小。
研究人員在論文中指出,盡管新研究所用樣本量較小,只有19位宇航員(7位進行過短時間太空飛行,12位執行長期太空飛行任務)的大腦磁共振成像數據,他們還是找到了明確證據,表明長時間太空飛行會導致大腦結構變化,且這種變化與認知和運動功能以及“太空飛行相關神經—眼綜合征”的發展有關。
這一研究結果表明,對人類大腦如何適應太空飛行進行更多研究很有必要,這對于確保國際空間站宇航員的安全及推動人類探索火星具有重要意義。
總編輯圈點
長期處于失重狀態,人體會有所反應,以適應特異環境。這類效應迄今還未被完全弄清。比如,人的免疫系統會明顯調整,在太空中的表現與在地面上差異明顯。另外,人腦的一些功能可能會被顯著影響。宇航員在空間站居留時間一般不超過一年。如果今后探索火星或長時間星際航行,那么我們必須首先確定人體變化的不可測風險。
責任編輯:楊林宇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太空聚餐都吃啥?宇航員們這次要品嘗阿拉伯菜肴2019-09-25
- 專家:國際空間站無處安淋浴器 宇航員只能用紙擦身2019-08-13
- 宇航員可在空間站烤餅干?美酒店擬將烤箱送上太空2019-06-26
- 最新科技前沿 頻道推薦
-
中國移動5G套餐資費價格詳情 月費流量每月多2019-10-3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