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IT科技>科技數碼
      分享

      *本文只能在《好奇心日報(www.qdaily.com)》發布,即使我們允許了也不許轉載*

      正當鴉片類藥品橫行,致死性合成藥興起,大麻也在越來越多地區合法化的時候,年輕人的毒品文化中出現了一個異象:美國青少年中,嘗試吸毒或經常吸毒的人越來越少了,飲酒的人也少了。

      雖然偶有中斷,但這一趨勢在十年里日益顯現。至于為什么,還沒有確切的解釋。某些專家推測,吸煙率下降可能切斷了毒品的主要入口,或者,可能(長期以來很失敗的)反毒品教育宣傳終于見效了。

      不過,研究者開始思考這個有趣的問題:吸毒的青少年變少了,部分原因是不是他們一直用電腦、手機來體驗娛樂刺激?

      研究者認為,這種可能性值得考慮,因為在吸毒量下降的同時,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的使用量激增。這種關聯,雖然不代表因果,但科學家說,交互媒體引發的體驗和毒品很像,比如尋求感官刺激、渴望獨處。

      也有可能,電子產品只是占據了許多其他事情的時間,比如參加派對。

      美國濫用藥物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的主管 Nora Volkow 說,她打算接下來幾個月研究這個問題,四月會召集一些學者展開討論。Volkow 說,她看到最新的調查結果時,提的第一個問題就是:智能手機是否造成了青少年的吸毒量下降。這篇《監督未來》(Monitoring the Future)的調查由政府支持,是一份評估青少年的毒品使用情況的年度報告。調查發現,8 年級、10 年級和 12 年級青少年在過去一年的非法藥物(大麻除外)使用率均達到了 40 年來最低水平。

      研究發現,8 年級和 10 年級學生在過去十年里大麻使用率下降,雖然社會對大麻的接受度在上升。在 12 年級生中,雖然大麻使用率上升了,但可卡因、致幻劑(hallucinogen)、搖頭丸(ecstasy)和強效可卡因(crack)的使用率都下降了,只有 LSD 不變。

      研究發現,即便海洛因在某些成年群體中盛行,但過去十年里,高中生的海洛因使用率減少了。

      這些發現與其他的研究結果一致,青少年的吸毒比例雖然多年在波動,但過去十年里穩步下降。Volkow 說,這個時間段也很值得關注,因為吸毒減少的現象出現在不同群體中——“男孩、女孩、公立學校、私立學校,不是單一的人口特征導致的,”她說。

      “有其他因素在起作用,”Volkow 補充道。

      相關領域專家正在為這個顯著趨勢尋找原因。手機使用量的增加可能不是偶然因素,這種新穎想法開始引人關注。

      Volkow 將交互媒體形容為毒品的“替代性強化刺激”,她還說,“青少年玩游戲時會非常亢奮。”

      Silvia Martins 是哥倫比亞大學濫用藥物方面的專家,正在嘗試研究青少年群體中互聯網與毒品的關系。她認為上述理論“非常有道理”。

      “玩視頻游戲,使用社交媒體,都能滿足感官刺激,滿足對創意活動的需求,”Martins 說,但她又補充說,“這一理論還需要證明。”

      的確,目前許多理論相互矛盾,數據也很混雜。雖然在 12 到 17 歲年輕人中,吸毒的比例下降,但大學生的吸毒人數沒有減少,Sion Kim Harris 說。她是波士頓兒童醫院的青少年濫用藥物研究中心(Center for Adolescent Substance Abuse Research)聯席主任。

      Harris 說,她沒考慮過科技因素,也不會將其排除,因為這些電子設備很有吸引力。但她“希望”,青少年吸毒減少的原因是公共教育和預防宣傳的效果。

      Joseph Lee 是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的一名精神科醫生,他在 Hazelden Betty Ford Foundation 治療青少年的毒癮患者。他猜測說,吸毒的體驗已經變了,由于鴉片類藥品盛行,更多人和群體接觸到了毒品的致命風險,這產生了更為廣泛的威懾效果。

      不管如何解釋,研究者都希望這一趨勢能持續下去。他們說,努力理解這一趨勢的成因至關重要,這和阻止吸毒行為同樣關鍵。

      雖然在日常生活中智能手機似乎隨處可見,但對研究者而言,這還是新事物。研究者剛開始理解電子設備對大腦可能產生的影響。他們表示,手機和社交媒體不僅能滿足基本的聯絡需要,還能產生有力的反饋閉環。

      “人們隨身帶著一個便攜式多巴胺生成器,小孩也基本帶了十年了,”David Greenfield 說。他是康涅狄格大學醫學院(University of Connecticut School of Medicine )的精神病學助理臨床教授,也是互聯網與技術成癮研究中心(The Center for Internet and Technology Addiction)的創始人。

      Alexandra Elliott,17 歲,是舊金山喬治華盛頓高中的高年級生。她說,用手機上社交媒體“感覺很爽”,就像一種“藥物效應”(chemical release)。Alexandra 是重度手機使用者,偶爾吸大麻,她覺得這兩件事并不彼此排斥。

      等等,那些年輕人是在用智能手機代替毒品和酒嗎?

      高中生 Alexandra Elliott 說,她是重度手機控,用手機上社交媒體“感覺很爽” 。圖片版權 Jason Henry/《紐約時報》

      但如果一個人在派對上不想吸毒,手機是個有用的工具,她說,因為“你可以坐在一邊假裝在忙,哪怕什么也沒做,只是上上網。”

      “我就這么干過,”她說,“有一群人圍坐一圈,傳遞水煙或大麻。我就會離遠點坐下,給人發短信。”

      Melanie Clarke,18 歲,正在度過間隔年,在馬薩諸塞州鱈魚角(Cape Cod)一家星巴克打工。她說,她其實對毒品沒興趣,雖然曾經接觸過。“對我來說,手機是種替代品,”Clarke 說,她很少會不帶手機。她認為不同人的習慣不同。“我自己在家的時候,第一直覺就是拿手機。有些小孩就會去吸大麻。”

      等等,那些年輕人是在用智能手機代替毒品和酒嗎?

      18 歲的 Melanie Clarke 說自己很少不帶手機,她說:“我在家的時候,第一直覺就是拿手機。”圖片版權 Kayana Szymczak/《紐約時報》

      “關于這個問題,實實在在的證據非常少,”James Anthony 說。他是密歇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流行病學和生物統計學教授,也是吸毒行為方面的專家。他說,他也開始思考科技對青年人吸毒的影響:“不考慮這個因素就太傻了。”

      針對吸毒率下降,Anthony 說,“占用青少年時間、以非藥物‘刺激’取代毒品體驗,這些因素起的作用不會太大,因為數碼產品已經越來越普及了。”

      有關毒品和科技的數據描述了人們這十年的生活習慣變化。

      據美國藥品濫用和精神衛生管理局(Substance Abuse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Administration)的調查顯示:2015 年, 12 至 17 歲青少年中有 4.2% 說自己上個月吸過煙,2005 年這個比例是 10.8%。調查還發現,12 到 17 歲青少年上月喝過酒的比例從 2005 年的 16.5% 降到了 9.6%;但在 18 到 25 歲年輕人中,喝酒的比例稍有增加。

      這項調查發現,同樣在這十年,12 到17 歲年輕人中吸食可卡因的比例小幅下降,不過從數據來看也很明顯。吸大麻的比例在十年中沒變:2015 年,12 到 17 歲年輕人中 7% 吸過大麻, 2005 年的比例與其大致相同。但 2002 年的比例是 8.2%,這種下降的趨勢與總體人口情況相反——2015 年美國總體人口吸大麻比例是 8.3%,十年前僅 6%。

      與此同時,電子產品占用了年輕人越來越多的時間。Common Sense Media 是舊金山一家兒童倡議團體與媒體評級機構。2015 年他們公布了一項調查,發現美國 13 到 18 歲青少年,平均每天有 6 個半小時面對屏幕,上社交媒體、玩視頻游戲。

      Pew 研究中心 2015 年的一份報告顯示,13 到 17 歲青少年中有 24% 說自己“幾乎一直”聯著網,73% 的人擁有智能手機或能夠使用智能手機。2004 年,Pew 的另一項類似研究發現,45% 的青少年擁有手機。(第一款推動智能手機普及的 iPhone 是 2007 年面世的。)

      智能手機和電腦越發受人關注,Eric Elliott 說。他是 Alexandra 的父親,也是她所在學校的心理學家。Elliott 說,他給年輕人做了 19 年心理咨詢,他發現,近些年吸毒和喝酒的學生變少了。他說,“更可能遇到游戲上癮的學生,而不是犯毒癮的學生;作為心理咨詢師,我不能說任何具體的情況。”

      關于自己女兒,他更擔心電子產品的問題,而不是毒品。

      “我看她目前沒因為吸大麻受任何影響,”他說,但“她連睡覺時都帶著手機。”

      翻譯 Alicia Lee

      題圖來自 Flickr

      ? 2017 THE NEW YORK TIMES

      責任編輯:海凡

      最新科技數碼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情聚八閩,共啟新程!福建省姓氏源流研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亚洲色中文字幕无码AV|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激情|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在线| 亚洲精品无码高潮喷水在线|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亚洲综合| 中文字幕亚洲码在线| 亚洲va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综合自拍亚洲综合图不卡区| 麻豆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久久| 亚洲区小说区图片区QVOD| 狠狠亚洲婷婷综合色香五月排名| 亚洲?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 亚洲成AV人在线观看天堂无码| 亚洲毛片av日韩av无码|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女人久久久|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毛片搜 | 亚洲电影中文字幕| 亚洲第一福利网站| 亚洲综合在线视频| 久久久亚洲裙底偷窥综合| 亚洲黄色中文字幕| 亚洲精品自拍视频| 亚洲一区无码中文字幕乱码| 亚洲人6666成人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20|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无码| 激情无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久到久久亚洲综合| 亚洲国产一区视频| 亚洲中文字幕不卡无码| 亚洲AV永久纯肉无码精品动漫| 久久青草亚洲AV无码麻豆|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亚洲|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 亚洲男人天堂2022| 极品色天使在线婷婷天堂亚洲| 亚洲国产成人VA在线观看|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 久久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三区| 亚洲av日韩av无码| 亚洲精品国产电影午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