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紐約時報》3月28日發表文章稱,根據兩位著名經濟學家的研究結果,機器人與人類爭奪工作會略勝一籌:如果為每一千名工人配備一個機器人,將導致六名工人失業,工資下降四分之三。
以下為文章全文:
在機器人與人類之間的競爭中,誰會是贏家?去年,兩位著名經濟學家描述說,未來人類將勝出,但現在他們又宣布機器人將略勝一籌。
受自動化影響最大的行業是制造業。根據經濟學家、麻省理工學院的達倫·阿西莫格魯(Daron Acemoglu)和波士頓大學帕斯卡爾·雷斯特雷珀(Pascual Restrepo)的一項新研究,如果為每一千名工人配備一個機器人,將導致六名工人失業,工資下降四分之三。
這似乎是目前第一項對機器人的負面影響進行量化和直接研究。
這篇論文的重要性更多在于兩位研究人員在業界大名鼎鼎,而且,曾經對科技對就業的影響秉持更為樂觀的態度。他們在去年發表的一篇文章中曾指出,自動化的增多可能會創造嶄新的、更好的工作,因此,就業和工資最終會回到以前的水平。
正如起重機取代了碼頭工人,卻為工程師和金融家提供了有關工作,從理論上說,新技術為軟件開發和數據分析創造了新的就業機會。
但那篇文章只是一種概念推斷。新的研究運用了現實數據,并展示出更悲觀的未來。
研究人員說,他們驚訝地看到其他職業的就業機會增加的很少,幾乎無法彌補制造業的就業損失。
他們表示,就業增長仍然可能發生,但目前的問題是大量人員失業,沒有明確的出路,特別對于沒有大學學位的藍領階層,前景堪憂。
“結論是,即使整體就業和工資水平得到恢復,在這個過程中仍會有失敗者,在這些群體而言,復蘇需要很長時間,”阿西莫格魯說,“如果你在底特律工作了10年,你就無法具備保健技能,”他說。“市場經濟本身不會為這些工人創造出承受變化沖擊的就業機會。”
這篇論文中科技取代就業機會的觀點,與此前美國財政部長斯蒂芬·努欽(Steve Mnuchin)的評論形成對比,后者在上周針對Axios網站爆料事件發表觀點稱,人工智能“甚至不會在雷達屏幕上”取代人類工作”,其發展還需要“50-100年的時間”。(不是所有機器人都使用的人工智能,麻省理工學院曾在《數字經濟》雜志上對努欽的言論發起投票,最終,專家們對機器人導致人類失業表示了同樣廣泛的關注。)
這篇論文也有助于解開一個長久困擾經濟學家的謎團:機器取代工人,為什么沒有帶來生產力的增加?在制造業中,生產率比其他行業增長得更多,現在我們也能在就業數據中找到證據。這項研究分析了工業機器人在美國當地勞動力市場所發揮的作用。
在1990-2007年間,因采用機器人而導致的失業人數為67萬,文章的結論是,這一數字還將上升,因為工業機器人的數量有望翻兩番。本文的證據表明,自動化將超過特朗普總統競選時提到的貿易和境外投資等其他因素,對藍領工人造成更大的長期威脅。
研究人員說,即使對進口、離岸外包、軟件取代就業、工人人口統計和行業類型等條件加以控制,研究結果(即“機器人對就業和工資存在巨大和強大的負面影響”)仍然強而有力。
研究人員發現,機器人同時對男性和女性的工作造成沖擊,但對男性就業的影響高達兩倍。
這些數據并不能解釋原因,但阿西莫格魯先生猜測,在低職位領域工作的女性比男性更能承受減薪的壓力。
經濟學家們既研究了機器人對當地經濟的影響,也把視線放得更廣。在一個孤立的地區,每一千名工人配備一臺機器人,將導致6.2名工人失業,工資下降0.7%。但在全國范圍內,影響則小一些,因為它在其他地方創造了就業機會。
以汽車城底特律為例,這里是工業機器人的最大匯聚地,就業受到重大影響。如果汽車制造商雇傭的工人更少,汽車價格將因此降低,美國其他領域(如鋼鐵制造商或出租車運營商)的就業機會可能會增加。同時,底特律人在商店的花費可能會減少。考慮到這些因素,每一千名工人配備一臺機器人,將導致三名工人失業,工資下降0.25%。
像過去一樣,這一發現引發了科技會否幫助人們更高效地工作并創造新就業崗位,或者最終取代了人類的爭論。
大衛·奧托(David Autor)是阿西莫格魯先生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合作者,他認為機器將補充而非取代人類,而且,機器不能復制人類特質,如常識和移情。他說:“我不認為這篇論文是這一主題的最后定論,但它是精心構思、發人深省,在該領域首開先河,”他說。
雷斯特雷珀先生說,問題可能在于,科技所帶來的新就業崗位與原先工作不再用一個地方,就像鐵銹地帶(Rust Belt,指美國中西部-五大湖附近,傳統工業衰退的地區)的情況。“我仍然相信在未來的幾年里會有工作,盡管可能沒有我們今天那么多,”他說。“但這些數據讓我對那些直接接觸機器人的人群感到擔心。”
除了汽車業,工業機器人還廣泛用于電子產品、金屬制品、塑料和化學品的制造行業。它們不需要人類操作,可以進行焊接、油漆和包裝等多種作業。從1993-2007年間,美國為每千名工人增加了一臺新的工業機器人,主要是在中西部、南部和東部地區,西歐的機器人使用比例則是1000:1.6。
這項美國國家經濟研究局研究報告在本周一發布,使用的機器人數據來自國際機器人聯合會(沒有在用機器人貨幣價值的持續性數據)。它分析了機器人對通勤區就業和工資的影響,是衡量當地經濟的一種方法。
下一個問題是,未來的技術浪潮(如機器學習、無人機和無人駕駛汽車)的到來,是否會導致類似效果,并讓更多人成為受害者。
責任編輯:海凡
- 告別蠢鈍 綿羊實力自證:我們還能認出奧巴馬呢2017-11-10
- 寧夏出臺就業創業新政:應屆困難畢業生補貼1500元2017-11-03
- 機器人成了新“物種”人類能否控制人工智能?2017-11-03
- 人社部回應民生熱點:拖欠農民工工資將被列入“黑名單”2017-11-02
- 哈佛大學研發的蜜蜂機器人會游泳了:僅175毫克2017-11-02
- 機器人將搶走人類工作?美調查顯示多數人不相信2017-11-01
- 機器人制造者:未來20年內將有人類與機器人結婚2017-10-31
- 民生三問:就業質量和收入水平如何提高2017-10-30
- 北歐銀行將在未來4年內裁員6000人 削減成本用機器換人!2017-10-28
- 沙特女性機器人“索菲婭”獲沙特國籍2017-10-28
- 最新科技數碼 頻道推薦
-
被國產手機打趴!三星手機在國內市場份額狂降2017-11-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