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前的2010年,BAT掌門人李彥宏、馬云、馬化騰曾經聚首深圳IT領袖峰會論壇,這是三巨頭領袖首次同臺論道。彼時,谷歌剛剛離開中國,中國移動互聯網步入初期,奠定未來的三巨頭也剛剛成型。主持人吳鷹在當時拋出的話題還是“互聯網風云”,三巨頭圍繞著搜索、電商等業務進行了探討。
時隔七年,BAT三家互聯網巨頭的掌門人再度聚首深圳IT領袖峰會論壇,這次三巨頭聊的卻是人工智能。七年來,從互聯網到人工智能,這個轉變恐怕是臺上三位大佬也不曾想到的。
從互聯網到人工智能,這七年來到底發生了什么
這七年是移動互聯網迅速普及的七年,從一開始的狂飆突進、粗放增長,到今天已經逐步步入移動互聯網的瓶頸期,也被業內稱作是“下半場”。
上半場比的是營銷、運營,追求速度、野蠻生長是主調,小米、滴滴等一批企業都是在這股浪潮中崛起。這也是這七年來中國互聯網的主調。2010年以前,中國互聯網的模式都是copy to硅谷。
隨著七年來國內互聯網企業不斷創新,中國互聯網正在逐漸形成自己的特色。國內人口眾多,互聯網高度發達,承載了龐大的服務能力,在很多層面上正在超越國外。所以這些年來,BAT從復制硅谷之后,都在逐漸形成自己的獨特模式,最典型案例則是中國的O2O服務、互聯網硬件模式,而且BAT為代表的中國企業還在把自家的新商業模式輸出到海外市場。
從一開始的粗放增長之后,BAT也在進入“下半場”的比拼。下半場比的是精耕細作,如何利用好數據才是重點。所以李彥宏會說——互聯網是開胃菜,人工智能才是主菜。而馬云認為,未來30年不屬于互聯網時代。
之所以說人工智能才是主菜那是因為,互聯網的本質是連接,而人類社會發展靠的是生產效率的提升。互聯網本身是沒辦法帶來效率提升的,但人工智能可以,因為人工智能的本質就是粗放的數據經過云計算,逐漸變得系統化、結構化,最終被用于一個個具體的業務之中,驅動具體業務能夠變得更便捷、更精確,減少不必要的浪費。
事實上,你去看今天各個互聯網巨頭的業務會發現。人工智能已經滲透入了公司業務的方方面面。無論是搜索、電商、社交、資訊還是生活服務等業務,都已經和人工智能緊密相連。或者說的更準確一些的話——都已經和大數據以及精確的計算緊密相連。
你在資訊平臺上看到的新聞早已經經過了人工智能的精準計算,你在電商平臺上看到的商品也是根據你平時瀏覽的商品計算得來。你點的外賣其配送路線甚至也是人工智能計算的結果。人工智能離我們非常遙遠,卻又潛移默化、無處不在。
三巨頭暢聊人工智能,那BAT到底干了哪些事情
三巨頭都在聊人工智能,觀眾都非常想知道,當李彥宏、馬云、馬化騰在聊人工智能的時候,到底在聊些什么東西。如果要看這三家在人工智能層面的布局會發現,百度是一騎絕塵的實用主義者,阿里是浪漫灑脫的重商主義者,而騰訊則是尚處起步的蹣跚學步者。之所以會形成這樣的態度其實和這三家具體的業務及歷史有很大的關系。
百度:一騎絕塵的實用主義者
百度面對人工智能的浪潮最為熱情,動作也最為激進。不過激進中可以發現,百度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布局還是呈現了很強的規劃性,整體路徑也是從理論走向實用。
從這份表格來看,百度人工智能在短期產品、中期規劃、長期愿景上并非孤立存在的,這是一套以人工智能(AI)、大數據(Big Data)和云計算(Cloud Computing)三大板塊為核心的組合拳,也是從理論到實用落地的過程。也難怪百度的人工智能在BAT三家中布局最為完整,也走的最遠,而李彥宏會說“堪比工業革命”。
(圖片來源:作者根據《44個月,百度的人工智能路》等文章歸納制作)
自2013年1月李彥宏提出要設立深度學習研究院、4月設立硅谷人工智能實驗室以來,人工智能就漸漸成為百度的戰略發展方向。這種熱情和百度過往的積淀有很大關系。
從搜索時代開始,百度在數據積累最豐厚,手中握有一座金礦。百度相比于阿里、騰訊這兩家的優勢在于數據最全面,數據樣本比較復雜,數據的廣度和多樣性上比較強。數據是人工智能的基礎,而且搜索又是最容易形成數據和人工智能的。
數據對人工智能的重要性(圖片來源:《烏鎮指數: 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6》
用谷歌CEO LarryPage在紀錄片《Google and the World Brain》中提到的一句話來說,搜索引擎是我們的主動意識與互聯網世界之間最重要的連接方式,并且在長期數據積累、存儲技術、云服務、超級計算和機器學習等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或許它們將成為最接近人工智能的互聯網應用。
百度做人工智能基本是順勢而為的舉動。而且從2013年到2017年,這五年間,步伐比較明晰,一方面是基礎技術的研發,另一方面則是短期產品、中期規劃、長期愿景都已經鋪開。
人工智能最基本的還是自然語言處理、計算機視覺、知識表示、自動推理(包括規劃和決策)、機器學習等技術的融合,具體產品的落地都離不開這些技術,所以你不難理解,為何在人工智能方向確立初期,百度會成立深度學習研究院和人工智能實驗室。
這些看似“學院派”的內容恰恰是和產品落地、技術實用相輔相成的。就像李彥宏在這次峰會上所說的,“它需要在理論上、算法上,在很多方面有長遠的布局和突破,所以從那個時候開始,大規模地投入去吸引人才,去推進算法。”
事實上,百度在2014年也逐漸把短期產品以及中期規劃鋪開。百度識圖這類短期產品逐漸誕生并小試牛刀,雖然說這些產品表面上看實用價值不大,但是卻對于機器自我學習、數據收集有一定的幫助。
百度人工智能真正的短期產品應該還是人工智能在金融、信息流甚至是以外賣為代表的生活服務業務上的運用。這些短期產品并非只會短暫存在一小段時間,而是人工智能和具體產業的當下結合,這種結合也代表了人工智能目前的實用性進展,而且還將長期存在、長期演進,甚至是是中期規劃的一部分。
從中期規劃上看,無人車為代表的人工智能項目也正在逐漸落地。百度天智平臺則是基于百度大腦為各行各業打造的智能化業務系統,這些和產品密切結合的項目不僅僅需要百度自身的布局,更需要行業合作伙伴的配合。
這種開放甚至會逐漸推動未來的未來規劃。人工智能不是BAT中哪一家的事情,未來20年到50年可能都是人工智能的爆發期、實用期,在這種時代大潮下,顯然不是一個公司能夠把所有的事情都做下來的。所以李彥宏說,能夠提供平臺,給一些沒有這么多計算資源、不是有長遠研發能力的機構,(讓他們)去做他們擅長的,他們對于很多垂直領域可能比我們的了解更加深刻,讓他們去做的話,會推動整個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
長期規劃層面上,百度云在在智能政務、智慧城市、智慧交通等公共事業領域同樣在展開投入。目前來看,人工智能在這些領域可能只是出于初期,但是隨著5G網絡的迅速演進,這部分業務在未來一段時間也將會有很大的進展。
阿里:浪漫灑脫的重商主義者
之所以說阿里是浪漫灑脫的重商主義者,也和阿里的基因以及馬云的遠景有很大關系。阿里的根基在于零售業務,隨著零售業務在線上面臨瓶頸,阿里的業務正在逐漸走向與線下融合。
菜鳥網絡、農村淘寶這類業務表面上看雖然很艱辛,甚至有些逆互聯網之道而行,但是從這背后可以看出阿里與國家經濟命脈相結合的勇氣,充滿了浪漫主義的色彩。
這種重商和浪漫的氣息同樣影響著阿里在人工智能層面上的布局。目前阿里的人工智能更多運用在電商、物流等零售服務業務體系內,如淘寶天貓、菜鳥網絡、螞蟻金服。
阿里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布局圖片來源:《云棲報告人工智能:未來制勝之道》
阿里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布局幾乎都和自家業務有非常緊密的結合,尤其是在去年雙十一,人工智能在菜鳥網絡上的運用非常典型,人工智能通過對區域訂單量的預判,提前布局倉儲,提升了物流效率。而去年雙十二,口碑在線下實體零售業、服務業的運用也是通過人工智能預判線下流量并展開業務導流。從這些案例來看,阿里的人工智能業務處處指向零售服務業務。
這種指向中能看到某種精致的重商主義特色。不過,馬云老師同樣也有浪漫主義的遠景。上個月開始,馬云宣布開始推動“NASA”計劃,著重發力機器學習、芯片、IoT、操作系統和生物識別。
其實從中長期來看,阿里的人工智能體系會逐漸強調IoT的作用。阿里王堅博士在《在線》一書中說,互聯網變成基礎設施,數據變成新的生產資料,計算變成公共服務,這三者裂變的結果是新經濟的出現。
前幾天,阿里云總裁胡曉明在在深圳云棲大會上就曾提到“萬物智能”概念。IoT正在逐漸影響著生產、制造、生活的方方面面。阿里云無進入醫療和制造領域,推出機器學習平臺PAI2.0,都是為了讓人工智能這門復雜而前沿的科學變得更加通用,為“萬物智能”提供基礎設施和智能引擎。這恰恰是在給制造業企業乃至學校、醫院等一系列公共服務機構提供智能服務。
從這個體系來看,阿里的人工智能注重的是賦能商業,配合云計算、大數據對阿里的電商物流乃至物聯網體系對具體的企業進行賦能,尤其是制造業企業。從這個角度來看,阿里和百度之間他們在長期愿景上其實存在很大的共識。
但仔細來看,阿里更偏向于通過物聯網以及人工智能給實體制造業帶來更多幫助。過往阿里時常被稱作是“實體經濟的毒瘤”,甚至兩會上這種言論都甚囂塵上,這次馬云在IT領袖峰會上也再一次駁斥這種觀點。顯然,“實體經濟的毒瘤”這種觀點存在很大的問題,而阿里希望發展人工智能、萬物互聯網,以此對實體制造業進行反哺,也是在為自己正名。
總而言之,阿里的人工智能是在阿里的DT和賦能話術體系下展開的。在阿里的戰略體系之中,云計算一直都是電商、物聯網的核心驅動力。而阿里的人工智能也是放在阿里DT大商業體系內,配合云計算、大數據對阿里的電商物流乃至物聯網體系展開全面賦能。
騰訊:尚處起步的蹣跚學步者
和百度、阿里的人工智能普遍和具體業務相結合不同,騰訊的人工智能更多呈現了實驗的性質。騰訊一直以來在人工智能的層面上都是閑敲棋子。所以在這次IT領袖峰會上,馬化騰談到,其實Robin(李彥宏)人工智能走得更前,對騰訊來還是落后不少,去年剛開始才成立了這個團隊。
這和騰訊的業務結構以及商業邏輯有很大的關系,騰訊的業務核心大多是一個個具體的產品,如社交APP或是游戲,這些業務不像百度、阿里,需要借助數據來提高效率。況且騰訊手握微信,在移動互聯網時代非常安逸,對人工智能的迫切需求并不大,不像百度和阿里一樣,對未來有著非常緊迫的危機感。
而且在騰訊文化中,素來重視互聯網產品,看得見摸得著的具體產品才是騰訊的基因,人工智能這種“虛無縹緲”而且需要長期投入的業務自然沒有那么高的優先級。
當然,隨著人工智能的浪潮來臨,騰訊也在逐漸布局人工智能。騰訊人工智能目前尚處起步階段,所以騰訊的人工智能更多是以實驗室的形式出現,包括公開宣傳建立AI Lab,可以看出目前騰訊還在人搭建才團隊。
騰訊各個事業部的后端已經采用了人工智能的技術。而且前段時間圍棋Ai絕藝的成功也是展現了騰訊在這一領域的野心。
其實從種種細節來看,今天騰訊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布局更像是2013年的百度。對于騰訊而言,在人工智能領域更關注場景、大數據、計算能力和人才。馬化騰說,如果沒有場景落地,業務沒辦法往下走。業務部門的大數據,很多是垃圾數據,數據清洗和標簽化難度很高,這里是一個混合的過程。
以騰訊目前的實力來看,在人工智能領域最大的底牌還是騰訊云的積累,過去一年騰訊云多次展示了其人工智能、互聯網金融、互聯網醫療、云存儲和流媒體等技術應用,騰訊同樣瞄準了未來的市場。
云計算和產業連接可能才是人工智能的競爭核心
之所以說云計算是人工智能的核心。是因為云計算能為連接到云上設備終端提供強大的運算處理能力,以降低終端本身的復雜性,讓數以兆計的各類物品的實時動態管理,智能分析變得可能。這種信息價值深度挖掘的方式,能夠帶動整個產業鏈和價值鏈的升級與躍進。
(圖片來源:《烏鎮指數: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報告2016》)
除了云計算之外,數據的整合同樣重要。就像馬化騰說的那句話一樣,業務部門的大數據,很多是垃圾數據,數據清洗和標簽化難度很高,這里是一個混合的過程。
BAT雖然誕生了很多數據,但是大量數據都是非結構化的數據。這些散亂的數據存在不同的系統里,需要逐漸把它們聯系起來,并把那些顯性的和隱性的關聯關系挖掘出來,最終讓其變成可用的數據。
當然,人工智能最重要的還是要和具體產業尤其是傳統產業相結合,因為智能化的運用和拓展會帶來社會生產方式的劇烈改變,屆時會出現諸如智能制造、智能農業、智能國防、智能服務、智能電網、智慧城市、智能家居等新興產業,這才是真正影響生活和社會未來的方向。
責任編輯:海凡
- 工信部:將以更加開放的政策吸引外資進入中國工業互聯網建設2017-11-03
- 機器人成了新“物種”人類能否控制人工智能?2017-11-03
- 人工智能全球治理當盡早啟動2017-11-02
- 人工智能是“助手”還是“對手”?人類工作會被取代嗎2017-11-02
- 人工智能發展到了哪一步 人工智能危機會出現嗎?2017-11-02
- 外媒稱中國在人工智能領域挑大梁:高科技非西方專屬游戲2017-10-30
- 辦理不動產登記多種自助設備啟用 涉及辦證申報等事項2017-10-27
- 留學生:中國生活太便利 一部手機能搞定一切2017-10-09
- 互聯網讓百姓生活更便利 到處只要“掃一掃”2017-10-09
- GoPro新品啟示:運動相機巨人把未來寄托在“換心”上2017-09-30
- 最新科技數碼 頻道推薦
-
被國產手機打趴!三星手機在國內市場份額狂降2017-11-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