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華為正式發布2016年度財報,營收同比增長34%,達到5216億元(751億美元),凈利潤371億元人民幣(約合54億美元),同比微增0.4%,研發投入高達764億元(110億美元)。
但由于利潤率自2013年以來首次跌破兩位數和屢創新高的研發投入還是引發了業內的爭議,甚至有觀點認為,華為過高的研發投入拖累了華為的利潤。事實真的如此嗎?華為的研發投入真的過高嗎?
由于去年華為的研發投入首次破百億美元,所以我們不妨先看看去年主要科技企業在研發投入上超過百億美元的企業的研發、營收和研發占營收百分比的情況。
其中研發投入超過百億美元,按研發投入計算的企業排名是三星140億美元、英特爾121億美元、谷歌120億美元、微軟119億美元、華為110億美元、蘋果100億美元;
按營收計算的企業排名是蘋果2170億美元、三星1810億美元、谷歌883億美元、微軟853億美元、華為751億美元、英特爾594億美元;
按研發投入占營收百分比計算的企業排名是英特爾20.37%、華為14.65%、微軟13.95%、谷歌13.59%、三星7.73%、蘋果4.6%。
在上述6家研發投入超過百億美元的企業中,華為的研發投入排在第5位、營收排在第5位、研發占營收的比例排在第2位。
由此看,華為在百億美元研發投入的企業中,以絕對值衡量,其投入實際上并不高,而且在研發促進企業規模(以營收衡量)的增長上與其他科技企業相差無幾。例如以研發投入的絕對值衡量,除了蘋果這個個例外,基本上是研發投入越高,營收越高,排名越靠前。
但當我們將上述企業的利潤來和研發投入作對比的話,問題就來了。按利潤排名上述企業分別是蘋果600億美元、三星250億美元、微軟201.8億美元、谷歌194.8億美元、英特爾103億美元、華為54億美元。
我們這里以研發投入的最大和最低為例,看看華為研發對于促進利潤方面的表現,即華為與研發投入最大的三星相比,其以三星78.5%的研發投入,換來的是僅為三星21.6%的利潤;以投入最低的英特爾1.1倍的研發投入換來的是其52.4%的利潤。
如果說上述在促進企業規模(營收)的增長上,華為的研發投入并不高的話,那么在促進企業效率(利潤)的增長上,華為的研發投入確實又過高了,或者說華為在研發投入的效率上,與上述科技企業間存在著不小的差距。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我們在此的統計僅是一個參考因素,因為不同的產業、不同的廠商因為技術緯度、市場競爭緯度等諸多因素的影響,加之企業運營中諸多與成本相關的因素,其獲取利潤的難度各異,并非只是受研發投入這個緯度的影響。盡管如此,華為在研發上的投入還是值得認真復盤,尤其借鑒別人在研發投入的經驗不無益處。
從上述6家研發投入過百億美元的企業中,我們發現蘋果和三星是科技企業中,以營收、利潤和研發投入三者之間表現最為突出的企業。所以看看這兩家企業,尤其是蘋果的創新模式對于華為提升研發投入的效率(促進利潤增長)更具參考價值。
說到蘋果,其實2016年,蘋果的研發費用也已經高達100億美元,遠遠高于2015年的81億美元以及2014年的60億美元。
按照銷售收入占比來算,蘋果去年花費了5%的收入用于研發,高于過去3%的比重。日前,蘋果首席財務官馬斯特里披露了增加的一些原因,其中包括增加對芯片和傳感器等領域的研發投入。馬斯特里提到,幾年前,蘋果相關產品的技術研發更多由供應商來完成,但是蘋果在基礎技術領域開始親自做更多的基礎研究,主要是芯片和傳感器。而最新的消息稱,蘋果已經在研發自己的GPU(圖形處理芯片)。
提及芯片,早在iPhone4時,蘋果就已經開始使用自主芯片(應用處理器),并從iPhone5開始進一步將架構替換為自主的Swift,這種采用自主創新的結果就是,盡管蘋果iPhone的芯片主頻落后(其實是實現了省電)只是同期其他Android陣營旗艦的幾乎一半,但是性能不輸,甚至超越,直至今日的大幅領先對手,而這已經成為iPhone的一個差異化亮點。
再看三星,其研發投入居6大廠商之首,并主要集中在半導體、屏幕的研發投入上。以屏幕為例,通過大量的研發投入,三星在OLED 屏幕上的領先地位已經顯現出優勢,大量來自中國手機企業的訂單使其前期巨大投入能夠迅速回收成本,而且今年已經收到來自蘋果的天量訂單,和三星相比,中國OLED屏幕制造商主要需要跨越兩個技術障礙:
提高屏幕分辨率以及使用塑料基板技術。
在這兩個領域,三星大幅領先于中國企業。在中國廠商中,上海和輝光電今年的技術將達到三星屏幕2014年的水平。和輝光電大約落后三年,其他中國廠商大約落后四到五年。另外三星在芯片領域的研發投入(10nm)也獲得了高通驍龍835 的訂單。
不知業內看了上述蘋果和三星在創新方面的投入作何感想?
我們看到的是它們的研發投入不僅是產品,而且是對于產業發展至關重要或者不可或缺和替代的基礎性產品,并可以借此形成自己在產業中獨特的競爭力。
以此衡量,華為的研發投入盡管多數也是聚焦于產品層面,但支撐產品層面背后的技術在產業中是否具備獨特和不可替代性,尤其能否形成獨特的競爭力仍有待精細化,也就是說要在大研發的基礎上,找對產業中關鍵的技術點,且需要在關鍵技術點上盡可能地領先對手。
除了上述蘋果和三星在研發投入的“準點”外,蘋果提升創新效率的另外一個辦法是驅動其產業鏈的相關供應商去研發最新的技術。
眾所周知,蘋果每年都會花費數百億美元采購與iPhone相關的芯片、屏幕、相機閃光燈等部件,這個采購的金額自然會驅動著相應供應商去創新來滿足蘋果屆時的需求。
例如芯片制造商臺積電和三星目前都在投入研發更小的芯片制程技術(例如臺積電的7納米和三星的10納米),目的就是為了滿足下代,甚至下下代iPhone所需芯片的要求,而誰都清楚這些創新最終都會間接為蘋果所用,轉換成實在的營收和利潤。
我們注意到,在去年研發投入排名前5名的臺灣科技公司中,有4家公司隸屬于美國蘋果產業鏈,其中包括臺積電、富士康、和碩科技和臺達電子。
其中臺積電是蘋果應用處理器的主力代工廠,而為了保有蘋果供應商的位置,臺積電去年在研發的支出達到了創紀錄的22億美元,同比前年10.67億美元的研發支出大幅上漲。
三星今年為了滿足新款iPhone對于屏幕的需求,擬投90億美元擴大OLED產能,而更早之前已經破產的藍寶石公司,由于蘋果的巨大采購量迫使這家公司拼命去研發最新的技術,按照蘋果的要求試圖大規模投產,但是最終失敗導致公司破產,而蘋果在這個過程中并沒有承擔相應的創新風險或者說讓合作伙伴分擔了創新的風險,進而間接提升了自己的研發創新效率。
當然,華為目前尚不具蘋果在產業鏈中的影響力,但這種借力創新,甚至是轉移創新成本的方式,華為確實值得認真考慮,不必什么創新都要事必躬親,甚至陷入“惟我”創新論的誤區。
最后,我們發現,無論是標志蘋果創新的iPhone還是iPad,當時在所屬的智能手機和平板電腦產業中,蘋果都是后來者。
例如在智能手機產業中,早在2007年蘋果發布iPhone之前,諾基亞和黑莓都曾推出過這種產品,而谷歌早在2003年便推出了Android操作系統的開源版本,微軟也是在iPhone問世前幾年推出了Windows Mobile移動操作系統。
而在平板電腦產業中,早iPad問世十年多以前,就有許多公司發布了各式各樣的平板電腦,最典型的就是2002年微軟推出的Tablet PC。
相比對手上述嘗鮮式的創新,蘋果則更多聚焦于市場和用戶,即通過觀察市場和用戶,看到他們如何與自己的產品或競爭對手的產品互動,并觀察遇到的問題中隱藏何種機遇的“需求捕獲型”創新模式推出了體驗最佳的產品,在規避了作為第一個“吃螃蟹”人的創新風險(前期研發投入的血本無歸和彎路)的同時,間接提升了自己的創新效率。
例如蘋果并非觸摸屏的發明者,但蘋果開發的觸摸屏產品提供了比其他產品更優秀的用戶體驗,當然蘋果也賺到了比其他公司更多的錢。
綜上所述,我們認為,從研發投入對于企業規模的營收的促進上,華為已經與研發百億美元的主要科技企業實力相當,但在促進企業效率的利潤上依然存在著距離,而這背后反映出的是華為與這些企業在創新方法論和模式之間的差距。
所以在研發投入不斷增長的情況下,根據產業的發展變化,及時復盤自己的創新方法論和模式對于華為未來最大限度發揮研發的真正價值就顯得尤為重要。
責任編輯:海凡
- iPhoneX被曝冬天屏幕失靈 蘋果稱將更新軟件解決2017-11-14
- 夏普收編康達智 發力相機模組意在蘋果2017-11-10
- iPhone X曝短暫“凍屏”Bug 蘋果確認未來會修復2017-11-10
- 蘋果正式進軍電視劇業 預定兩季瑞希安妮斯頓新劇2017-11-09
- 全新系統!蘋果造超級硬件:AR頭盔/符合國人口味2017-11-09
- 手機巨頭專利戰:三星華為貼身纏斗 蘋果大戰高通2017-11-07
- 蘋果人性花式炫技 iPhone X內部竟有兩塊電池2017-11-03
- 老外玩快閃惡搞蘋果:地鐵站排隊買iPhone X2017-11-02
- e-SIM到底是什么?為什么連蘋果都沒能讓它普及2017-11-02
- iOS 11.2測試版放出 蘋果解決計算器腦殘級Bug2017-10-31
- 最新科技數碼 頻道推薦
-
被國產手機打趴!三星手機在國內市場份額狂降2017-11-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