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研究表明,由于母語描述時間的方式不同,時間的流逝可能會根據你使用的語言加快或減慢。
英語使用者可能會說“漫長”的一天,而希臘語使用者或許會說一“整”天。科學家認為,這些細微差別可能會改變我們對時間流逝的感知。
來自南非斯坦陵布什大學(Stellenbosch University)和英國蘭卡斯特大學(University of Lancaster)的團隊稱其研究還表明,使用兩種語言會刺激大腦采取新的思考方式。
研究小組成員之一,蘭卡斯特大學的Panos Athanasopoulos表示:“語言能悄然改變我們的認知,讓我們用這種語言特有的方式感知時間。”
在實驗中,40個西班牙人和40個瑞典人看了幾段電腦動畫,內容是一條緩慢增長的線。所有動畫時長均為3秒,但線條的最終長度并不一致。
研究人員預測,瑞典人因為用描述距離的方式談論時間,所以更難估計流逝的時間長短——他們的預測是正確的。
而西班牙人用描述體積的方式談論時間(他們會說“小”憩而不是“短暫”休息),因此不管最后線條多長,西班牙人都能更清楚地意識到,動畫長度均為3秒。
研究人員之一,斯坦陵布什大學的語言學家Emanuel Bylund解釋說:“瑞典人往往認為,線條長得越長,所需時間也越長;西班牙人卻不會被此迷惑,他們似乎認為不管線條延長多少,所需時間都相同。”
在另一個實驗中,志愿者看了一個罐子被慢慢填滿的動畫,動畫長短固定,但罐內填充物的最終數量不同。果然,這次西班牙人更難估計過去了多長時間。
有趣的是,在沒有特定語言的口語提示時,志愿者能更準確地估計時間,大聲問出“過去了多長時間”似乎會觸發某種大腦活動。
為了進一步研究,研究人員招募了74個西班牙語和瑞典語的雙語使用者,并給他們播放了相同的動畫,最終結果相同:研究人員用瑞典語指揮時,志愿者更容易被線條動畫迷惑;而研究人員用西班牙語指揮時,志愿者對時間的感知更容易受到罐子動畫的干擾。
我們應該注意,在幾段動畫中,線條長度以及罐內物體數量的差別并不大。研究人員稱,只有在差別不易察覺,即線條既不太長也不太短,罐子既不太滿也不太空時,志愿者才會受到語言的干擾。
所以這到底是怎么回事?研究小組懷疑,如果我們在成長過程中使用的語言中,較長的物理長度表示更長時間(如“漫長的”一天),我們的大腦就會理所當然地認為,線的長度越長,畫線所需時間也就越長。
Bylund說:“我們猜這可能是由經驗引起的偏見,因為我們在空間中移動時,移動距離越遠,所需時間越長。就連還不會說話的嬰兒可能都覺得物理長度和時間長短有關,這可能是天生的,也可能是我們通過在空間中移動的經驗得出的結論。”
這也證明使用多種語言能讓腦內特定區域更發達,這在本次實驗中體現為志愿者能用兩種不同的方式感知時間。
Athanasopoulos解釋道:“學習一種新語言能讓你很快適應以前從未意識到的感知維度。”他還補充,雙語使用者在兩種思維方式之間切換的方法表明,語言會對我們的大腦產生深刻的影響。他說:“語言能悄無聲息地潛入情緒、視覺感知等最基本的感覺,現在我們又發現,時間感知也不例外。”
該研究發表于 《實驗心理學雜志:總論》。
責任編輯:海凡
- 告別蠢鈍 綿羊實力自證:我們還能認出奧巴馬呢2017-11-10
- 科普:每天活動半小時 死亡風險真能遠離你2017-09-25
- 震驚!科學家研究發現食草恐龍不完全吃素 還能吃小龍蝦2017-09-25
- 《王者榮耀》新英雄一般什么時候出 新英雄的上線規則2017-09-10
- 福州市4個創新平臺入選省工程研究中心2017-08-24
- 嘗試電子煙可能導致青少年吸傳統香煙2017-08-23
- 臺灣當局力推“語言多元化”意在“文化臺獨”2017-08-23
- 臺當局力推“國家語言多元化”的背后2017-08-22
- 美國研究:超3000萬個“好工作”不要求大學文憑2017-08-17
- 海外華文熱持續升溫 華文教師盼語言與中華文化融合2017-08-14
- 最新科技數碼 頻道推薦
-
被國產手機打趴!三星手機在國內市場份額狂降2017-11-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