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遠的將來,你的約會對象也許比你整整大了20歲,卻絲毫看不出歲月的痕跡。這是美國國立老年研究所(NIA)科學家茱莉·馬蒂森的夢想。她希望有朝一日,生理年齡不必隨著真實的年齡增長,衰老的含義也將全然不同。
雖然聽上去遙不可及,但隨著醫學進步和生活質量的提高,我們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例如,2014年在美國開展的一項調查顯示,在50至64歲之間的受試者中,有16%的人正遭受慢性疾病的折磨。而在30年前,這一數字為23%。也就是說,除了壽命延長之外,我們的“健康壽命”也在變長。
要想進一步延長壽命、改善生活質量,我們需要怎么做呢?世界各地的研究人員提出了多種看法,但馬蒂森和同事們認為,只需改變飲食習慣即可。他們相信,只要減少進食量,即限制卡路里攝入,便可大大改善晚年的生活質量。除此之外,人們還需時不時杜絕含脂肪的食物。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用蠕蟲、蒼蠅、小鼠和猴子開展的實驗均表明,若每日進食量減少30%,實驗對象便更加健康長壽。也許這在人類身上也能產生同樣的效果。
飲食會影響健康,這一觀念自古有之。從古希臘時期,人們就發現肥胖的人往往壽命更短。到了15世紀末,一位名叫阿爾維斯·卡爾納羅的體弱貴族決定親自嘗試節食療法。他每天只攝入約1000卡路里的食物,包括面包、肉湯、雞蛋、牛肉、羊肉、禽類和魚肉等。他只限制攝入量,不限食物種類,最終健康狀況大大改善,一直活到了80多歲。
長壽實驗
這個故事很有趣,但卡爾納羅的發現并未被科學界看重。就算他的經歷是真的,也只能算是個例,不能代表全人類的普遍狀況。但1935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將白鼠的進食量減少30%至50%后,它們不僅壽命延長,而且患上與衰老相關疾病的時間也有所推遲。當然,實驗室動物的情況也許并不適用于人類。
出于種種原因,科學家很難在人類身上進行長期實驗、從成年一直追蹤到老年。因此在上世紀80年代末,美國國立老年研究所和威斯康辛大學分別展開了各自獨立的長期研究,分析限制卡路里攝入對恒河猴的影響。我們與恒河猴共享93%的基因,衰老的方式也相同。在步入中年后(也就是恒河猴的15歲),它們的背部會逐漸變駝、皮膚和肌肉開始萎縮,毛發也日益變灰。不僅如此,隨著恒河猴年齡漸增,患癌癥、糖尿病和心臟病的頻率及嚴重程度也隨之升高。
實驗人員用特制的餅干飼養它們。所有恒河猴都能攝入身體所需的全部營養成分和礦物質,只不過其中一半的恒河猴比另一半少吃30%。它們并未因此營養不良或饑腸轆轆。美國國立老年研究所的一只恒河猴甚至活到了43歲,比該物種的平均壽命多活了20歲。不僅如此,它似乎對“衰老”完全免疫。超過30歲后,它已經算是一只老猴子了,但它的外貌和行為都完全沒有衰老的痕跡。
該研究所的其它恒河猴也是如此,只是程度各異。它們換糖尿病和癌癥的幾率都更低。2009年,威斯康辛大學也發表了類似的觀察結果:減少進食量的恒河猴不僅看上去更年輕,身體也更健康。它們患癌癥的幾率減少了超過50%,患心臟病的幾率下降了一半,且沒有一只猴子患上糖尿病。
20年間,被控制卡路里攝入的猴子死亡率只有13%,而任其進食的猴子死亡率則為37%,幾乎是前者的三倍。研究人員認為,這說明靈長類動物的衰老是一個可控的過程。而如果衰老年齡可以推遲,與之相關的疾病也可以延后。
減少進食顯然對猴子有益。但對現實世界中的人類來說,控制卡路里攝入無疑困難得多。首先,隨著外賣業務不斷發展,我們更容易接觸到高熱量飲食;其次,某些人天生就容易長胖。
在理想情況下,攝入的食物量和食物類型應當因人而異,畢竟每個人代謝糖分、儲藏脂肪的能力不同。但對于易長胖體質的人群而言,他們更應該積極改變人生、而不是無可奈何。
波士頓塔夫茨大學的飲食科學家蘇珊·羅伯茨(Susan Roberts)便屬于這一體質。為了將自己的BMI指數控制在22,她需要比家人少吃20%的食物。她深知控制卡路里攝入的好處。10年多以來,她一直是“減少能量攝入長期影響全面評估”(簡稱CALERIE)項目的帶頭科學家。在兩年多的時間里,他們將218名處于21至50歲之間的健康受試者分為兩組,其中一組按正常攝入量進食,另一組則減少25%的攝入。兩組受試者均需每半年接受一次健康檢查。
與恒河猴實驗不同,兩年的實驗不足以驗證控制卡路里攝入是否會減少或推遲衰老相關的疾病。但該項目關注的是心臟病、癌癥和糖尿病的早期生理征兆。
實驗結果十分樂觀。在控制卡路里攝入的一組受試者血液中,“有益”膽固醇與“有害”膽固醇之比明顯升高,腫瘤壞死因子(TNFs)約減少了25%,胰島素抵抗(患糖尿病的征兆)下降了近40%,且整體血壓也更低。
誠然,部分效果也許與體重下降有關。CALERIE項目的早期實驗既包括超重的受試者、也包括BMI指數在25以下的受試者,而瘦身顯然有助于增強身體素質。但最新的實驗結果顯示,即使對于已經很健康的受試者而言(即BMI指數處于18.5至25之間),控制卡路里攝入也能帶來很大的好處。盡管如此,我們還需要開展進一步測試,才能確定BMI已處在健康范圍的人是否需要減少卡路里攝入。
與此同時,科學家還希望恒河猴能幫助我們理解為何減少卡路里攝入能帶來這些好處。新陳代謝是否會隨著進食量減少而加快?是否有某個控制衰老的分子“開關”、在減少卡路里攝入后會自動開啟(或關閉)?是否有某種決定生物生死的神秘機制?
我們也許要過很久才能找到這些問題的答案。雖然缺乏合理的解釋,但控制卡路里攝入的確是改善健康、延長壽命的有效措施之一。并且與藥物治療不同,這一做法不會產生大量副作用。雖然骨密度或許會略微下降,但實驗人員為志愿者們提供了鈣片作為預防。
雖然結果喜人,但CALERIE實驗畢竟只是初試牛刀,科學家暫時無法把這一做法向全世界推廣。但它展現了令人激動的前景。若能推遲慢性病出現的年齡,想必人人都將為此雀躍,畢竟誰都不想受病痛的折磨。
責任編輯:海凡
- 告別蠢鈍 綿羊實力自證:我們還能認出奧巴馬呢2017-11-10
- 于都實驗中學劉文展舉報學校被勸退續:信息疑遭泄露仍在調查2017-09-22
- 蔡當局玩弄“嘴炮” 無視島內觀光危機2017-08-24
- 廈門水產品供應7月仍將減少 價格將上漲2017-07-12
- 調查顯示 大陸游客赴臺消費明顯減少2017-07-11
- “垃圾食品”真的垃圾嗎?被騙了好多年...2017-06-19
- 5月外匯占款余額減少293.34億元 連續第19個月下降2017-06-16
- 曾是中華酷聯之一:酷派2016年狂虧42.1億港元2017-06-02
- 無人駕駛解決交通問題?美媒稱那會更堵2017-06-02
- 女人衰老時刻表,這樣做,年輕10歲!2017-05-22
- 最新科技數碼 頻道推薦
-
被國產手機打趴!三星手機在國內市場份額狂降2017-11-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