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我國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進程的深入推進,大量人口通過就業、就學等方式到異地城市生活常住,成為新市民。據統計,目前全國約有3億新市民,主要包括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大中專畢業生等。做好新市民金融服務,對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具有重大意義,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向往、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必要舉措。
福建是民營經濟大省,省內外人員流動比較活躍,兼具新市民輸入地與輸出地雙重屬性,開展新市民金融服務具有較好的典型性。近年來,福建銀保監局從經濟社會實際需求出發,致力于在服務進城務工人員、新就業大中專畢業生等方面開拓創新,已經探索了普惠金融“百千萬”工程、“銀團合作”、創業就業金融服務中心、支持夜間經濟發展等服務新市民群體的經驗做法,取得了初步成效。
為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認真落實《中國銀保監會 中國人民銀行關于加強新市民金融服務工作的通知》(銀保監發〔2022〕4號)要求,提高新市民金融服務均等性、可得性和便利性,切實增強新市民的金融服務獲得感和幸福感。福建銀保監局研究制定《2022年福建新市民金融服務方案》,部署開展城鄉聯合貸款對接行動、產業集群服務行動、“一行一司一品”產品創新行動、創業就業金融服務中心升級行動、常態化金融知識普及行動、新市民權益保障提升行動、新市民住房信貸需求助力行動、新市民保險服務提質行動等“八大行動”,推動新市民金融服務供給與需求相平衡,為福建邁進共同富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撐。
一是開展城鄉聯合貸款對接行動。整合集成城鄉資源,構建跨地區聯動的閉環金融服務生態,探索破解新市民工作生活、資產、信用跨區域錯配難題。以新市民工作地的網點為貸款主辦行,勞動力輸出地的網點為貸款協辦行,探索“城鄉聯合貸款”和“城鄉聯合貸共同體”模式。
二是開展產業集群服務行動。以輸出地在外務工人員形成的產業集群為發力點,為具備一定規模集群的新市民所在行業搭建金融科技服務平臺,探索打造線上供應鏈,將分散在全國各地的新市民“搬遷”集中上網,推動形成集群產業線上交易“數據流”“信息流”,提供“供應鏈+訂單”“供應鏈+結算”“供應鏈+應收預付款”等供應鏈融資模式。
三是開展“一行一司一品”創新行動。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改進信貸產品還本付息方式,推出具有“新市民”標識的銀行卡片以及“新市民貸”等專屬信貸產品,鼓勵保險機構推出帶有“新市民”特色的專屬保險產品,將“新市民卡”“新市民貸”“新市民保”打造成福建特色的金融品牌。
四是開展創業就業金融服務中心升級行動。升級“創業就業金融服務中心”,將新市民群體作為重點服務對象,進一步打造“有政策、有機制、有隊伍、有產品、有信息”的“五有”金融服務平臺。對創業就業貸款開通綠色通道,作出優先審批、限時辦結的服務承諾。
五是開展常態化金融知識普及行動。組織開展“新市民金融服務公眾宣傳周”活動,依托現有普惠金融學校、普惠金融工作站、普惠金融助理,加強日常金融知識普及和宣傳,常態化開展消費者權益保護、反洗錢、反假幣、防騙反詐、防范非法集資等宣傳教育。
六是開展新市民權益保障提升行動。配合政府部門完善農民工工資支付監控預警平臺,鼓勵構創建遠程信貸中心,支持新市民免返鄉即可獲得來自家鄉的信貸服務。積極發展農民工工資銀行保函、農民工工資保證保險等業務,保障農民工工資及時足額發放。合理減免新市民個人借記卡工本費、年費等費用,最大限度對新市民讓利。
七是開展新市民住房信貸需求助力行動。對于受疫情影響暫時無法按期償還的安居貸款,鼓勵銀行業金融機構結合客戶受影響情況,給予新市民一定期限的延期還本安排并免收罰息。在依法合規、風險可控的前提下,通過銀團貸款、基礎設施領域不動產投資信托基金、債券投資等方式加大對保障性住房項目的融資支持。
八是開展新市民保險服務提質行動。聚焦新市民“住有所居”“傷有所補”“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大力發展新型家財險、出租人、承租人責任險。開發設計投保便利、交費靈活、保險期間較短的雇主責任險、意外傷害保險。升級城市定制型醫療保險,將非本地醫保的新市民納入可參保范圍。為特定行業群體投保專屬商業養老保險制定專屬方案。
下一步,福建銀保監局將把新市民金融服務情況納入日常監管指導內容,加強督促檢查,跟蹤督導政策執行和工作推進情況,確保各項任務落地落細。
責任編輯:楊永文
- 最新監管動態 頻道推薦
-
建設銀行福建省分行答記者問:幫助新市民“融2022-09-2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