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人口老齡化問題,“養老金融”備受關注。從日前公布的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來看,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比重達18.7%,目前仍處于輕度老齡化階段,但距離中度老齡化階段20%的紅線越來越近。毫無疑問,如何高質量發展養老金融以更好助力補齊養老需求缺口是一個重大課題。
人們普遍認為養老金融潛力巨大、大有作為,但從目前各金融機構提供的養老金融產品來看,情況并不理想。近年來,商業銀行、保險公司、信托公司等金融機構都越來越重視養老金融服務,相繼推出一些養老金融產品。比如商業銀行發行的投資周期較長、收益較有保障的穩健型養老理財產品,保險公司提供的商業養老保險和住房反向抵押養老保險,信托公司定制的有養老保障內容的信托產品等。簡單梳理此類產品就會發現,這些產品一方面是數量少、規模小,難以匹配市場的巨大需求;另一方面是養老屬性較弱,其中不乏打著養老噱頭推出的大眾化金融產品,偏離了中老年群體的需求導向。
一邊是可預見的廣闊空間,一邊卻是產品供給與需求的錯配。問題出在哪兒?
答案并不復雜,因為“錢不好賺”。當前,養老金融產品的標準不統一,業務開展不夠規范,千篇一律的養老金融產品看似有數量,實則無差別。而且,一些看起來跑在前面的金融機構,也并未開發出多少真正具備養老功能的專業養老產品。這就使得老年群體金融需求在得不到滿足的同時,還容易被不法分子鉆空子。比如,以提供“養老服務”為名,通過辦理“貴賓卡”“會員卡”“預付卡”向老年人收取高額會員費;號稱投資“養老項目”實則銷售虛構的養老公寓;以銷售老年產品為名欺騙誘導老人消費;宣稱“以房養老”誘使老年人簽訂“借貸”等相關協議抵押房屋……這些是從銀保監會日前發布的風險提示中梳理出的養老領域非法集資表現形式。
對消費者來說,落入上述非法集資陷阱,不僅高額利息無法兌現,養老需求無法滿足,資金安全也無法保障。要杜絕此類現象的出現,除了要做好消費者教育,更重要的還是要“開正門”,才能“堵偏門”。
“錢不好賺”實際上意味著業務有門檻,也意味著一旦搶占先機,就可能構建出難以超越的核心競爭力。面對養老金融產品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現狀,一方面,金融機構要下大力氣研究中老年群體個性化、多樣化的養老需求,借助金融科技力量開發有針對性的產品;另一方面,監管部門也應加大政策支持和引導,為行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盡快緩解供需矛盾,共探養老金融高質量發展之路。(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錢箐旎)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