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暴雨牽動著每個人的心,保險業在其中發揮的作用成為大家熱議的焦點。
8月3日,圍繞“災害之下,保險能做什么”,《中國經營報》觸角系列直播欄目“人生保障小課堂”,與防災、保險專家進行對話。
欄目中,水利部防洪抗旱減災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減災中心副主任楊昆,復旦大學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許閑,平安產險總部理賠運營中心作業管理團隊總經理鄭堇,對河南暴雨后的損失、保險理賠、防災減災工作的優化等話題展開探討。
保險業承擔損失的“飛躍”
“河南暴雨后的損失通常可分為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損失兩大類。”許閑介紹稱。
“財產損失方面,最新數據是8月2日中午12點河南省政府新聞辦發布的新聞,河南有150個縣、1663個鄉鎮和1453.16萬人受災。倒塌房屋30616戶、89001間,農作物成災面積872萬畝,絕收面積380萬畝,直接經濟損失為1142.69億元。2008年汶川地震時官方統計的數據是在8400億元左右,這次接近汶川地震的1/4。”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河南暴雨中保險業發揮的作用相較于10多年前有了很大的“飛躍”。許閑認為:“如果跟汶川地震相比,從2008年到2021年,我覺得目前保險業發揮的作用很大。銀保監會最新公布的數據是到7月26日下午4點,已接報案37.62萬件,預估損失是94.88億元。以預估損失和直接經濟損失作為計算指標,目前保險業承擔的損失大概占比8%,根據當年汶川地震官方統計的數據,保險業承擔的總體損失大概是0.2%,從0.2%到8%,是非常大的飛躍。”
“但是我們也要看到中國巨災保險的差距,國際上保險業承擔整體的損失大概在30%到1/3左右。從這個角度看,中國保險業發揮的功能和作用相對有限。在國際經驗比較上,我覺得保險可以承擔的損失還能更多。”許閑進一步表示。
水淹車、受損房屋如何理賠?
保險業承擔損失較以往災害產生“飛躍”的同時,保險公司面對的挑戰也相應增加。鄭堇認為:“這次暴雨對整個財產險行業理賠來說是巨大的挑戰,體現在報案量的激增,使得保險公司在人力調配、客戶響應、車輛救援、系統等面臨巨大壓力。”
在報案的類型方面,據鄭堇介紹,這次河南水災是中國財產保險公司有記錄以來損失最大的一次,平安財險截至8月2日報案已經6萬多件,其中95%是水淹車案件(即車險案件),另外5%是財產險,包括企財險、家財險、工程險、農險等。
“平安財險第一時間成立了專項應急工作小組,緊急從全國增調了168名理賠專家奔赴災區,同時從周邊省份協調了651臺救援車輛,也趕到災區參與施救。然后對所有車輛實施無差別的救援,不管是不是平安承保的車輛,我們的救援車都會給予救援。截至8月2日,累計受援車達到43000多輛,救援響應率超過98%,同時我們也開通了理賠的綠色通道,提供例如單證減免、快速預賠等8項服務舉措,助力河南人民盡快恢復生產。”鄭堇進一步表示。
在類似的暴雨災害里,水淹車的處理是重中之重,一般占比極大。鄭堇表示:“在具體的理賠方面,首先水淹車獲得理賠的前提是客戶要先投保了涉水險,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停在那里被水淹了,暴雨會淹到車身,導致車輛的坐墊、電路進水,造成車輛損失,還包括拖車等施救費用的損失,都屬于保險公司的賠償范圍。另外一種是在行駛過程中被淹,這時一般是車輛涉水行駛的時候進水,導致車輛的發動機、坐墊進水造成損失,這也屬于保險公司賠償范圍。”
值得注意的是,鄭堇強調:“如果在行駛過程中因為車輛進水造成熄火,這時千萬不要再二次點火,因為一旦二次點火造成發動機損害,這時即使投保了車損險,也屬于保險合同的免責范圍,是不予賠付的。如果是新能源車出現水淹,還會存在高壓漏電情況,就需要專業人員來救援,這時要第一時間把車輛和動力電池做分離,電池安全存放,由專業人員來進行檢測。”
關于房屋受損的賠付問題,主要包括兩部分。鄭堇表示:“第一是定性的問題,先看能不能賠。要看家財險保單承保范圍內有沒有涉及到保障的條款等,例如企財險跟車險較大的不同是,客戶根據自己資產和風險情況可以選擇性投保,如果某些企業是周轉型的或者輕資產型的,可能在投保企財險時不會對房屋本身進行投保,這種情況也會造成免責。”
鄭堇說:“第二是定量的問題,如果確定了能不能賠,然后就是賠多少的問題。像裝修、家具、家電受損等家財險,是很容易確認的,平安內部也做了很多快賠的規則,方便廣大受災群眾發起理賠。不用來現場,只要遠程通過我們的企業寶、好生活等APP小程序上傳照片,遠程視頻報案就可以迅速獲得賠償。對于房屋倒塌這種大損失,我們也會聘請一些房建類的專家介入,和客戶一起進一步確定損失,制定賠付方案,共同將客戶的損失降到最低。”
此外,在災害中,保險公司還利用科技手段參與災情救助。鄭堇表示,平安通過科技賦能對防災減損方面有較深的部署,主要是四點:一防、二控、三救、四賠。“防”是指提早把數據應用前置,搭建自然災害平臺,通過大數據和動態科技來指導企業,幫助他們提前發現風險;“控”是指一旦發現可能的風險,會有多樣化的預警形式,保險公司有精準的災害預警平臺,根據雨水的日歷圖來預測企業風險,做到精準推送,無論是短信、微信還是APP,都實時推送預警信息來幫助企業和個人做好災前應對;“救”是指搭建的可視化救援體系,實時顯示案件數量、案件分布、人員分布,及時調配救援資源,全流程實現線上可視化;“賠”是指快賠,目前理賠是線上線下結合,遠程為主,線下智能調度,同時結合衛星遙感、無人機等快速完成損失勘查,實現迅速賠付。
防災減災需數字化轉型
防災減災過程可優化的空間還有很多。
楊昆認為,防災減災工作需要數字化的轉型。“比如怎么能知道風險在哪里?城市堤防、排澇設施、地下管網有什么風險?能承擔多大的洪水?薄弱環節在哪里?其實以前做得不夠,主要是根據規劃設計的暴雨、洪水,確定防洪排澇工程的標準和規模。實際上,現在城市的變化非常快,像鄭州市近年來建成區面積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包括建成區面積、不透水面積大幅增加,城市排水的任務、排水系統的復雜程度大幅增加,脆弱程度也在增加。超標準的洪水如何預防、如何應對,現在有一個有效渠道,就是高精度的數字化模擬。我們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城市開展的相關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從企業和個人生命財產安全保障角度,鄭堇建議要從兩方面考慮,一是安全意識的建立,二是保險保障。“安全意識上,從企業來看一定要強化責任落實,直接落實到各類人員的崗位,落實到這一過程的每一個環節。另外要強化安全教育培訓,提高人的安全文化素質。還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機構,企業應該嚴格按照《安全生產法》來設置安全機構,配備管理人員。”
鄭堇說:“保險保障方面,從人身安全來看,意外險很重要,意外發生雖然不能撫平家人心靈上的傷痛,但至少可以給家庭帶來經濟上的幫助;從家庭財產安全來看,特別要強調一下,這一次也是大量家庭財產損失、企業財產損失,正因為沒有購買保險保障,所以受災者自身承擔了很多的損失。家財險的普及率非常低,其實家財險的保費很低。目前家財險的品種非常豐富,包括火災、爆炸、自然災害等;從企業財產的角度看,任何企業自身的抗風險能力也是有一定限度的,企業自身一定要意識到保險的重要性。同時企業也要理清楚自身的資產分布,因為現在很多企業財產險的種類很多,有企財險、責任險、工程險,要根據資產的風險選擇最合適的保險。”
最后,關于保險業未來還可提升的方面,許閑認為,第一,目前保險覆蓋率不足。汶川地震保險業承擔的總體損失低的很大原因是,當時買保險的人更少,所以不是簡單討論保險制度的建設,還要提高普通保險產品的覆蓋率。我們要有更多創新的產品或者銷售更多的產品,把普通保險銷售給廣大的老百姓,來提高他們風險轉移的能力。第二,保險業能做的不僅是在災害發生以后做賠付。保險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風險預防的作用,我們要更注重的是關注前端風險管控和預防,而不是關注風險發生后的損失。第三,政府應該跟商業保險公司聯合起來,發揮政府和市場的聯動作用,來提高整個保險安全網絡來覆蓋更多的民眾。(稿件來源:中國經營報)
- 最新金融資訊 頻道推薦
-
人行福州中支對下半年各項重點工作作出部署2021-08-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