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郵儲銀行等六家國有大型商業銀行一齊發布公告,集中介紹前三季度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情況。
公告顯示,今年前9個月,六大行共計新增人民幣貸款超9.5萬億元。在保持信貸總量快速增長的同時,六大行也著力優化信貸結構,提高信貸資金精準直達性。此外,六大行還在公告中表示,前三季度,各主要經營指標均保持穩健,實現了自身經營的穩中有進。
六大行齊發公告,表明各行加快信貸資源傾斜和投放,支持實體經濟穩健發展的堅定決心,在當前階段,對實體經濟的恢復發展大有裨益。“六大行積極行動,推動寬信用,支持實體經濟,有助于提振市場信心,利好實體經濟恢復。”中國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表示。
新增投融資快速增長
根據各行公告,今年前三季度,工商銀行境內人民幣貸款余額凈增加2.2萬億元,農業銀行新增人民幣各項貸款2.2萬億元,中國銀行客戶貸款增加1.69萬億元,建設銀行人民幣貸款增加2.1萬億元,交通銀行境內人民幣各項貸款增加6444億元,郵儲銀行客戶貸款總額增加6977.70億元,六大行合計新增人民幣貸款在9.53萬億元以上。
“六大行前三季度新增人民幣貸款總額,約占前三季度全部人民幣貸款增量(18.08萬億元)的一半,可見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在我國銀行業中具有重要地位。”招聯金融首席研究員、復旦大學金融研究院兼職研究員董希淼表示。
縱觀六大行信貸投放數據,各家銀行均較2021年同期有明顯增長。其中,農業銀行和郵儲銀行新增貸款創同期歷史新高。
“六大行加強逆周期調節,通過擴大信貸投放,有力地提升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和服務,較好地發揮了銀行業中流砥柱的作用。”董希淼表示。
銀行業金融機構特別是六大行加大信貸投放,助力穩定宏觀經濟大盤的作用正在逐步顯現。人民銀行公布的最新金融數據顯示,9月,信貸和社融數據環比增幅均在1萬億元以上,信貸與社融連續兩個月得到修復,呈現出一定的可持續性,市場主體的信心正在穩步回升。
信貸結構持續優化
“六大行不僅從總量上加大對實體經濟的信貸投放,而且不斷優化信貸結構,加大對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和服務。前三季度,六大行的制造業貸款、小微企業貸款、綠色貸款等增速較快;同時加快發放個人住房貸款,提振居民住房消費意愿和能力,助力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董希淼表示。
根據各行公告,盡管六大行支持和服務實體經濟的側重點各有不同,但無一例外都是圍繞實體經濟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而展開的。也正是這種差異化定位,讓實體經濟的各個重點領域都能得到更專業化、更有針對性的支持。
以工商銀行為例,該行在服務制造業和綠色發展方面表現較為突出。今年前三季度,工商銀行積極優化以新制造、新服務、新基礎及高技術客群為重點的公司信貸布局,制造業和綠色貸款余額、增量均排名市場首位。工商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9月末,該行制造業貸款余額較上年末增加超過8100億元,增幅37.5%;綠色貸款較年初增長約9500億元,增幅34.0%。
作為定位為服務鄉村振興的領軍銀行和服務實體經濟的主力銀行的農業銀行,今年前三季度,該行深入實施“三農”縣域、綠色金融、數字經營三大戰略,持續加大服務實體經濟力度。農業銀行重點強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全力做好糧食安全、農產品穩產保供、鄉村產業、鄉村建設等重點領域信貸投放,縣域新增貸款超9000億元。
在六大行中,中國銀行國際化程度最高。因此,今年以來,該行積極服務國家高水平對外開放,制定出臺支持對外貿易高質量發展、做好跨周期調節穩外貿行動方案,助力穩住外資外貿基本盤。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銀行境內機構辦理國際結算業務約2.6萬億美元,市場份額穩居同業首位。與此同時,該行積極發揮人民幣跨境結算主渠道銀行作用,提供全面的產品和服務支持,境內機構辦理跨境人民幣結算超7.6萬億元,同比增長20%以上,繼續保持行業領先優勢。
深耕住房金融領域,今年前三季度,建設銀行個人住房貸款余額人民幣6.5萬億元,較上年末增加人民幣1100億元,有力支持居民剛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建設銀行還表示,擬出資人民幣300億元設立住房租賃基金,探索租購并舉的房地產發展新模式。
交通銀行將數字化新交行建設作為發展戰略,在今年前三季度,致力于通過數字化轉型加快消費貸款產品創新與迭代,滿足個人客戶衣食住行醫等場景需求,截至9月末,該行個人消費貸款余額較上年末增長45.18%。
此外,基礎設施建設、科技創新、專精特新等領域,是各家銀行共同關注的領域。業內專家表示,銀行業金融機構對上述領域的關注,符合國家長期發展戰略和當前穩經濟大盤需要。
支持和服務實體經濟力度持續加大
今年二季度,經濟運行面臨超預期因素沖擊,市場主體困難加大。面對此情況,黨中央、國務院及時部署,出臺一攬子穩經濟政策,并在經濟恢復發展的第三季度,再次出臺一攬子穩經濟政策的接續政策,全力保持經濟運行在合理區間,努力爭取最好結果。三季度以來,我國經濟運行逐漸企穩,并加速恢復。
因此,業內專家表示,六大行在此時點再次積極行動,表示出的是支持實體經濟的堅定決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10月16日的公告,是郵儲銀行在一周之內,第二次發布相關公告。郵儲銀行兩度發布公告,釋放出強烈的服務實體經濟、推進特色化高質量發展的信號。
“當前,國內經濟處于恢復關鍵階段,六大行發揮行業‘頭雁’和支柱作用,加大實體經濟支持力度,有利于更好地促進經濟穩步恢復。”周茂華表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
一直以來,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都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和政策導向。在此背景下,就需要金融同樣將支持和服務實體經濟作為重要工作。“六大行發揮大型商業銀行的重要作用,從總量和結構兩個方面,較好地落實了二十大報告提出的要求。”董希淼表示。
展望下階段,受訪的業內專家普遍認為,就金融機構而言,要圍繞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重大戰略、重點領域和普惠民生相關,強化金融的服務能力和支持力度。
“銀行業金融機構要進一步優化信貸結構,圍繞黨的二十大報告和會議精神以及國家‘十四五’時期的戰略方向,強化對關鍵領域和薄弱環節的支持。通過信貸結構優化和業務模式創新,開展促進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各項工作。”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表示。
周茂華表示,從目前國內經濟恢復情況與困難挑戰看,“需要銀行業金融機構圍繞‘量增、價降、面擴’,落實好此前出臺的政策措施,并繼續加大對實體經濟薄弱環節、基建重點項目、綠色發展、科技創新、新市民等領域的支持,滿足房地產行業合理融資需求。要進一步穩定市場主體發展信心、激發微觀主體活力。”
“從中長期看,銀行業金融機構需要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升自身經營效率和風險防控能力,增加金融服務有效供給,提升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周茂華認為。
- 最新金融資訊 頻道推薦
-
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金融發展之路——訪二十大2022-10-2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