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柬埔寨皇家研究院公共關系部主任宋桑在接受經濟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近20年來,中國—東盟關系取得長足發展,中國在東盟對話伙伴中創造了多項“第一”,中國和東盟共同成長為該地區最大的貿易伙伴和最具活力的戰略伙伴,為東盟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發展奠定了重要基石,也為雙方攜手在二十國集團(G20)中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打下了基礎。
宋桑表示,中國東盟的戰略伙伴關系在諸多方面得到體現。在東盟對話伙伴中,中國創造多個“第一”,包括第一個加入《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第一個與東盟建立戰略伙伴關系、第一個與東盟商談建立自貿區,中國率先明確支持東盟在區域合作中發揮主導作用,率先公開表示愿意簽署《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議定書。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中國和東盟相互幫助,雙方迅速開通了快速通道和綠色通道,疏通人員和商品流動,穩定區域產業鏈供應鏈。
他指出,與全球貿易下滑趨勢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東盟貿易投資出乎意料,規模和質量雙雙提升,有力支撐了本地區經濟復蘇,為地區經濟注入了豐富活力。自《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協定》簽署以來,雙方逐步取消了對大部分產品的關稅和非關稅限制,成功降低或消除了貿易壁壘,實現了貿易自由化,中國與東盟國家之間的服務業和投資市場穩步擴大。2022年前11個月,中國與東盟貿易總值為5.89萬億元,增長15.5%。
他特別提到,中國和東盟國家都是新興經濟體,雙方在貿易和吸引外國投資等方面難免會存在競爭,但中國不是利用自身實力強化對東盟的競爭,而是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對接東盟經濟共同體藍圖和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實現互利共贏,使中國—東盟經濟合作進入了新時代。目前,東盟國家已成為“一帶一路”倡議的重點合作伙伴,中國與東盟在推進貿易、投資、產能合作等方面不斷加速,雙方正努力升級中國—東盟自貿區,打造中國—東盟命運共同體。
他強調,東盟要實現經濟一體化,打造單一市場和生產基地,必須先實現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這離不開與中國的互利合作。東盟于2016年9月份發布了《東盟互聯互通總體規劃2025》,旨在打造一個無縫連接、一體化的東盟,其中5個優先領域為可持續基礎設施、數字創新、無縫物流、卓越監管和人口流動性。但由于缺乏資金和技術,目前東盟國家間的基礎設施連接仍不盡如人意。據亞洲開發銀行估計,要實現互聯互通目標,東盟國家至少需要投資1.2萬億美元。中國具有眾多優勢產業集群,高鐵、核電、路橋、港口、通信、能源開發等方面技術優勢明顯。自2017年簽署《中國—東盟關于進一步深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合作的聯合聲明》以來,中國已為東盟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貢獻。
宋桑還表示,中國長期以來一直扮演著負責任大國角色,在區域發展和全球治理中發揮越來越重要作用,東盟峰會和G20峰會已成為中國參與全球治理和區域合作的重要平臺。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中國積極響應第一次G20峰會的倡議,攜手各國推進全球宏觀經濟協調,為市場注入活力,助力全球經濟快速復蘇。在2022年G20巴厘島峰會中,中國踐行全球發展倡議,承諾創設全球發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加大對中國—聯合國和平與發展基金投入,為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提供新助力。中國還不斷倡導增加發展中國家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的投票權,推動國際金融體系改革,以多種方式為全球治理作貢獻,中國已成為區域乃至全球和平與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
責任編輯:林華黎
- 最新金融資訊 頻道推薦
-
“新金融”書寫“山海情”—建行福建省分行服2023-01-0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