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紅 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副行長
本文載于《中國銀行業》雜志2021年第11期
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強調,要把碳達峰、碳中和納入生態文明建設整體布局,拿出抓鐵有痕的勁頭,如期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標。人民銀行2021年下半年工作會議指出,統籌推進普惠金融與綠色金融等融合發展,加快完善綠色金融體系。
當前,國內外學界對于可持續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已經有了深入研究,對于綠色普惠金融和氣候金融的研究尚處于積極探索階段。從貫徹落實中央政策和監管要求出發,研究推進綠色普惠銀行和氣候友好型銀行建設,對于助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和“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商業銀行應探索綠色普惠金融和氣候金融創新
可持續發展理念是可持續金融、綠色金融、普惠金融、綠色普惠金融的理論基礎。2015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峰會通過的“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涵蓋了17個目標、169個子目標,這是人類第一次就可持續發展達成共識,提出“不落下任何一個人”的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這其中,可持續金融是將資金投放到可持續發展領域;綠色金融旨在支持代際間、縱向性的可持續發展;普惠金融旨在支持群體間、橫向性的可持續發展;綠色普惠金融是綠色金融和普惠金融的有機統一,是支持代際間、群體間的可持續發展,與可持續發展及可持續金融理念一脈相承。
而氣候金融(Climate Finance)的概念是從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關于資金機制的談判衍生而來。聯合國環境規劃署(UNEP)認為,氣候金融與聯合國應對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相聯,該投融資活動可減少排放,同時允許各國適應氣候變化以及減緩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根據世界氣象組織發布的《2020年全球氣候狀況》,2020年,全球平均氣溫比工業化前的基線升高1.2攝氏度,是有記錄以來三個最熱的年份之一。大力發展氣候金融,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全球挑戰,旨在實現人類代際間的可持續發展,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
發展綠色普惠金融和氣候金融的理論邏輯基礎是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既是落實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體現,也和“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相一致。銀行業作為中國金融體系的主體,在發展綠色普惠金融和氣候金融方面責任重大。
加強頂層設計,優化政策制度。綠色普惠金融和氣候金融覆蓋范圍較為廣泛,既包括清潔能源、綠色建筑、低碳交通、節能環保等綠色金融和氣候融資重點支持領域,還包括電力、鋼鐵、石化、化工、建材、有色金屬、造紙、民航等高碳行業的綠色低碳轉型發展。要想在此領域有所作為,商業銀行首先應從總行層面加強頂層設計。以郵儲銀行為例,作為國有大行之一,郵儲銀行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堅持服務“三農”、城鄉居民和中小企業,大力發展可持續金融、綠色金融和氣候融資,努力建設一流的綠色普惠銀行和氣候友好型銀行。截至2021年9月末,郵儲銀行綠色貸款余額3467.43億元,較上年末增長23.42%。連續獲得中國銀行業協會“綠色銀行總體評價先進單位”稱號,并得到明晟公司(MSCI)環境、社會和治理(ESG)評級的較高評級。在頂層戰略方面,郵儲銀行董事會審議通過的“十四五”規劃綱要中,明確了“十四五”綠色金融發展方向:“大力發展可持續金融、綠色金融和氣候融資,全面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碳達峰、碳中和等重大決策部署,建設一流的綠色普惠銀行和氣候友好型銀行。”
在治理框架方面,郵儲銀行董事會及董事會社會責任與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負責審議綠色金融發展重大決策;高管層成立了綠色銀行建設領導小組;監事會、審計局加強對綠色銀行建設的監督審計。在浙江省湖州市成立了總行級綠色金融改革示范行,廣東、浙江、廣西、福建、江蘇、深圳等地成立綠色支行、綠色金融部等專營機構,積極探索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在制度優化方面,郵儲銀行制定了綠色銀行建設三年規劃、年度綠色銀行建設工作要點等,帶動小微、“三農”、法人客戶等社會主體廣泛參與綠色發展。制定印發“綠色金融和氣候融資授信政策指引”,將光伏發電、風電、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節能環保等清潔能源、低碳交通、節能環保等列為鼓勵進入類,將“兩高一剩”行業列為審慎進入類,禁止支持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項目;修訂審查審批手冊,明確ESG及氣候風險審查要點;出臺“支持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綜合金融服務方案”,明確重點布局領域;修訂合同文本,融入借款人環境和社會風險承諾以及聲明相關條款。
強化綠色普惠理念,健全激勵約束。銀行業應為有金融需求的社會各階層和群體提供綠色金融服務。在大中型企業和項目之外,“三農”、小微企業、低收入者等易受氣候和環境影響,也是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力量,應該是綠色普惠金融和氣候金融的重點支持領域。為推動綠色普惠金融的發展,郵儲銀行從持續健全激勵約束機制入手,從績效考核、信貸規模、經濟資本、內部資金轉移定價(FTP)、內部審計等方面加大資源配置。一是加強綠色銀行考核激勵。將綠色貸款、綠色融資、綠色辦公指標納入一級分行經營管理績效考核以及總行相關部門平衡記分卡指標考核。二是從信貸規模、FTP、審查審批等方面,加大資源傾斜力度。設置綠色信貸專項額度,對綠色“三農”、綠色小微、綠色消費等綠色貸款、綠色債券在FTP方面給予10個BP優惠。三是采取差異化經濟資本計量政策,符合監管標準的綠色“三農”、綠色小微、綠色消費等綠色金融業務降低經濟資本調節系數,“兩高一剩”行業提高經濟資本調節系數。
探索金融模式變革,加大產品服務創新。綠色普惠金融和氣候金融產品具有綜合性的特點,既包括綠色項目貸款、綠色債券、氣候債券、綠色貿易融資等典型綠色金融產品,又包括綠色小額貸款、綠色消費貸款、綠色個人經營貸款、綠色信用卡、碳金融等,還包括綠色理財、綠色支付等金融服務。要建設綠色普惠銀行,就要研發和推廣適合小微企業、消費者、農戶及大中型企業需要的綠色金融產品。比如,郵儲銀行在實踐中積極創新相關產品和服務,承銷了市場首單碳中和超短期融資券、全國首單可持續發展掛鉤債權融資計劃,發放了全國首筆碳匯收益權質押貸款,投資了全國首單綠色個人汽車抵押貸款資產支持證券;廣東分行生態公益林補償收益權質押貸款和貴州分行單株碳匯精準扶貧項目獲得亞洲金融合作協會2020年度綠色金融優秀實踐案例。
加強風險管理,實現商業可持續性。發展綠色普惠金融和氣候金融,不是簡單辦財政,也不是慈善事業,需要實現商業可持續,因此,在業務推進過程中還要做好風險防范。郵儲銀行在實踐中重點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一是制定環境與社會風險管理辦法,將環境、社會、治理要求納入授信業務全流程。二是加強行業限額管理,每年制定風險政策與風險限額方案,對“兩高一剩”重點行業進行限額管控。三是連續五年開展ESG及氣候風險專項排查,及時防范化解潛在ESG及氣候風險。四是率先與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合作,將蔚藍地圖環保數據接入“金睛”信用風險監控系統,開展環境氣候風險管理,積極促進小微企業等客戶環境信用修復。五是推動企業碳核算試點工作,開展氣候風險壓力測試。
對標國際先進準則,加大信息披露。發展綠色普惠金融和氣候金融,還應對標赤道原則、負責任銀行原則(PRB)、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建議(TCFD)等國際先進準則,加強與國際金融公司(IFC)、中國銀行業協會等國內外專業機構及行業組織合作,加強棕色資產、高碳資產等方面的信息披露,充分接受各方監督,提升綠色金融專業能力。比如,近年來郵儲銀行正式采納負責任銀行原則(PRB),加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金融倡議(UNEP FI),成為氣候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TCFD)支持機構。參與發起了碳中和行動聯盟,聯合發布《金融機構支持上海國際碳金融中心建設共同倡議》,簽署《支持全國碳市場發展戰略合作協議》《銀行業金融機構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共同宣示》等。同時,在工作中注意充分披露綠色金融信息,主動接受利益相關方的監督。
金融助力碳達峰、碳中和的幾點建議
建設綠色普惠銀行和氣候友好型銀行,需要長期不懈艱苦努力,建議在各級政府機構和金融監管部門的指導下,聯合行業協會、銀行同業、學界與研究機構、非政府組織、新聞媒體等社會各界,共同進一步推進以下幾方面工作:
倡議成立綠色普惠銀行和氣候友好型銀行聯盟。當前,社會各界對于綠色普惠銀行和氣候友好型銀行仍處于積極探索階段。建議以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巴黎氣候協定》等為指引,成立綠色普惠銀行和氣候友好型銀行聯盟,深化理論研究、產品研究和案例研究,更多地關心、幫助和支持小微企業、“三農”等在綠色普惠和氣候融資領域的金融需求。
健全綠色普惠金融和氣候融資統計體系。以碳達峰、碳中和為約束條件,建議監管部門可及時修訂綠色貸款、綠色融資、氣候融資等綠色金融統計制度,以“不損害氣候變化目標”為前提,參考2021年綠色債券支持項目目錄,研究統一的綠色金融統計制度。商業銀行應加強系統建設,及時識別和準確統計綠色金融業務;并應用金融科技手段,加強氣候環境風險的預警,對ESG及氣候風險客戶實行名單制管理。
研究制定“碳中和”銀行建設的路線圖和時間表。“碳中和”銀行包括自身運營“碳中和”和投融資“碳中和”兩個方面。在自身運營“碳中和”方面,倡導綠色辦公和綠色運營,全面開展碳盤查、設定碳排放核算邊界、識別和分析排放源,并通過能源替代、節能改造、減排減量、綠色績效、造林增匯、購買碳信用等方式,實現自身運營碳中和。在投融資“碳中和”方面,可試點開展客戶碳足跡和碳核算工作,結合國家碳達峰、碳中和行動方案要求,優化資產結構。
持續強化激勵約束機制。金融監管部門應差異化風險權重,降低綠色金融業務風險權重,提高“兩高一剩”等高碳行業風險權重;通過再貸款、再貼現、稅收優惠、貸款貼息等方式,加大對綠色金融、氣候融資領域的政策支持;將鋼鐵、水泥、化工等高碳行業納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逐年降低免費碳配額比例。商業銀行應健全公司治理、政策制度、產品創新、激勵約束、風險管理、信息披露等機制,加大績效考核、經濟資本、內部資金轉移定價、貸款定價、信貸規模、審查審批等差異化政策扶持;圍繞減少碳排放和增加碳匯等重點領域,創新綠色金融和氣候友好型產品和服務,積極開發推廣綠色貸款、碳金融、氣候債券、藍色債券、可持續發展掛鉤貸款、可持續發展掛鉤債券、綠色消費、綠色理財、數字信用卡等金融產品。
健全環境及氣候風險管理體系。銀行機構應將氣候及環境風險納入全面風險管理體系,將ESG及氣候風險納入評級準入、貸前調查、貸中審查、合同管理、放款管理、貸后管理等授信業務全流程。有序開展高碳行業氣候風險壓力測試,評估銀行業應對氣候轉型風險的能力,科學應用壓力測試結果。嚴格控制“兩高一剩”領域融資,堅決拒絕不符合要求的高耗能、高排放項目,不再支持新建境外煤炭、煤電等高碳化石能源項目融資。
- 最新銀行動態 頻道推薦
-
中信銀行福州分行三季度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排名2021-11-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