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情況】
近日,客戶張女士接到自稱快遞客服的電話,電話中客服能準確報出該客戶快遞單號及具體物品,與該客戶實際購買的物品相同,快遞客服告知該客戶,其快遞丟失現在將對其進行理賠——具體賠付金額會通過某支付軟件轉至客戶賬戶,但要求客戶將其支付的余額提現至銀行卡。張女士見客服描述與自己購買信息相符,便相信了對方的說辭,按照對方要求在彈出的網站填寫了相關信息。隨后客戶手機上立刻收到了好幾條短信驗證碼,隨后是銀行卡數千元人民幣的支出信息,這時張女士才意識到自己已上當受騙。
【案例啟示】
此次案例中,受害人在不法分子準確描述其個人相關信息時,放松了警惕。
在此提醒金融消費者在接到不明電話時,一定要高度警惕,優先核實對方的身份。不明身份時不輕信他人所言,不隨意按他人指示進行操作。當自己難以分析真偽時,可積極求助身邊可靠親友、機構,或者直接報警處理。
此外,消費者可以下載“國家反詐中心APP”,發現騙局苗頭,立即止損并保留好證據,通過“國家反詐中心APP”舉報。
【風險提示】
1.切勿輕信不明來歷的電話或短信,不隨意點擊陌生鏈接,認清官方渠道。
2.切勿輕易向他人透露個人金融信息,例如:銀行賬戶及密碼,手機短信驗證碼等。
3.謹慎保管個人金融信息,顯示個人信息的紙質單據,要徹底銷毀。
4.當疑似遇到典型網絡詐騙時,主動及時向公安機關尋求幫助。
責任編輯:林華黎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