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國內外醫療現狀的新聞時常見諸報端,尤其是當海外人士驚嘆于國內醫療技術和服務水準的事件,總能成為熱議話題。
比如,2015年12月23日,國內女星李冰冰發文為祖國醫護人員點贊,講述自己在澳大利亞的看病波折,持續二十多天高燒最終輾轉回國治療。
再比如,一位在美留學的中國女生,生病昏迷前講得最后一句話竟然是“不要叫救護車”,原因是高昂的賬單費用……
最近,又有一位留學歸國的博士感受到了祖國醫護人員的高超技藝……
12日,微博ID為“@ 屠龍的胭脂井”發布一條帖子講述自己在北京看牙的美好體驗,“北大口腔醫院的醫生簡直是神醫,全面碾壓我美國的牙醫,雖然美國匹大(匹茨堡大學)牙學院已經是美國很牛的地方了。”
帖子中還贊嘆道,已不足以用五星來形容北大口腔醫院的就醫體驗了,建議留美的小伙伴們可以在美國買便宜的牙科保險,不到萬不得已,可以在假期回國時看牙。
以下是她羅列的各種理由:
據@ 屠龍的胭脂井微博介紹顯示,是前卡內基梅隆大學認知腦成像中心博士后研究員
這條微博發布后,截至目前已得到了網友上萬的點贊,五千多的轉發和及四千多的回復。
影響力多大呢?又傳回到她夸獎的醫生耳朵里了……
最近,一條躥紅的微博讓網友們紛紛同情起離家萬里的留學生來——“有個在美國留學的學姐,走在路上突然覺得眼前一黑,雙腿發軟,昏迷前最后一句話是,‘千萬別叫救護車’。”
這條微博被瞬間轉發、評論過萬,還登上了新浪微博的熱搜榜。留學生們對此有強烈共鳴,紛紛道出在國外看病的辛酸體驗,原來大家都是“談救護車色變”、“說看病色變”。
救護車跑了5分鐘,要價800美元
“在國內的時候我們總是抱怨看病難、看病貴,到了美國才知道,用那6個字概括國內的醫療制度太過簡單粗暴,在美國看病才是分分鐘要破產的節奏。”現在美國威斯康星州留學的北京姑娘Nikki告訴《青年參考》記者。
Nikki說,去年年底她的腳被柜子砸傷,情急之下室友叫了救護車,雖然宿舍離醫院不過5分鐘車程,但事后的賬單讓她嚇了一跳:救護車費用高達800美元,約合人民幣5500元。
這還不是全部。醫生拍過片子后就讓Nikki回家了,說未傷及骨頭,休養即可。一周后,Nikki收到了來自醫院的賬單,掛號費700美元,不能走醫保,需要自理。一個月后她收到了來自醫生的賬單,“原來美國的醫療系統是醫院和醫生分開結算的”。
“對留學生來說,最頭疼的事情莫過于看各種條款,雖然上面寫了很多,但真正看懂的人沒幾個,只有親身經歷一回才明白在美國看病的艱辛。”Nikki說,美國的醫療服務分為公立和私人兩種,如果有醫保,在公立醫院看病能獲得一定的費用減免,但減免程度很有限。私立醫院則收費高昂,但擁有比公立醫院更精良的服務。
Nikki提到,一位在芝加哥生活多年的朋友告訴她,那些富有的美國人是不會去公立醫院看病的,原因很簡單,公立醫院的服務水平有限,私立醫院能提供更舒適更高效的就醫體驗,即使費用高,照樣受歡迎。
“在美國生活,只要不是懶得過分,大多數人的衣食住行是沒問題的,但萬一不幸生了病,情況就難說了,美國的醫療費真是貴到嚇人。”Nikki表示。
美國醫療系統費用高昂由來已久。2013年,美國人均醫療費用為9255美元,是經合組織成員平均水平的2.7倍。中國社科院公共政策中心曾撰文分析稱,醫院在美國是一個強勢利益集團,擁有強大的政府游說能力,往往能成功瓦解各種試圖控制醫院費用的努力。同時,根據美國聯邦醫療保險和救助總局2015年發布的報告,美國醫生的收費水平和收入水平均為全球最高,醫師(含診所)費用占了美國醫療總費用的23%。
生場病,錢包“一夜回到解放前”
因為一場病,錢包“一夜回到解放前”的經歷在Nikki的同學和朋友中非常普遍。
Nikki有個朋友半夜肚子疼,先是去了宿舍旁邊的一個健康中心,因為工作人員下班,她又被緊急送往市中心的醫院,結果被查出是急性闌尾炎,需要緊急手術。幾個星期后,郵寄來的賬單顯示,那晚看病共花了3萬多美元,其中CT費用是4000多美元;手術后在觀察間停留是按分鐘收費的,睡了一小時的費用接近1000美元。
去年年底利用圣誕節假期回國時,Nikki特意到醫院做了全面體檢,看牙、驗光配鏡等,Nikki也在國內搞定。
目前在加拿大讀書的網友黃佳怡表示,每次回國第一件事就是看牙,其他小毛病也會忍著,留著回國看。“前年暑假牙疼得不行,吃了很多止痛藥都不管用,跑去醫院看大夫被診斷為智齒發炎。當時夏校已經開課了,但硬是打了個‘飛的’回國拔牙。為啥不在美國拔?因為貴到想哭。”黃佳怡表示。
目前在日本京都留學的徐同學告訴《青年參考》記者,剛到日本的時候想戴牙套整牙,聽說日本醫療保險不受理該項目,自費整牙至少得花120萬日元,相當于人民幣7萬多元。徐同學算了一筆賬,哪怕先回國一趟,然后每3個月再回去復查一次,也比在日本看牙便宜。
“我認識的留學生,幾乎都是回國看牙,因為國外的口腔治療是高消費領域,留學生往往‘談牙色變’。”徐同學說。
醫生不是你想看,想看就能看
如果在美國是“看病貴”,在英國就是“看病難”。
“去英國前就聽外教說,英國人看病的效率非常低,英國人看病采取預約制,一般的病癥需要電話或現場預約,只有急癥能在第一時間被受理。當地人有句戲言:沒大病的沒等到見醫生,病就好了,有大病的沒等到被治療,人就沒了。”目前在英國讀博士的Melody告訴《青年參考》記者。
“英國實行國民醫療保健服務(NHS),看病基本不用花錢。”Melody表示。根據前不久英國廣播公司(BBC)對NHS的報道,去年英國政府在NHS上的預算是1164億英鎊。從英國民眾的平均醫療費用看,救護車出動一次是344英鎊,住院一天是250英鎊,看一次急診是111英鎊,看一次家庭醫生是44英鎊,如果你購買了NHS服務,那以上項目幾乎不用自費。
據了解,國際學生,比如在英中國留學生,只要在當地的學習時間超過6個月,就可享受NHS福利。
“留學生剛到英國時,都會被要求注冊一個全科醫生(GP),未來如果生病,只要打電話預約GP就可以了。不過,如果你以為看病那么簡單,就大錯特錯了。”
Melody回憶,有一次她腹部疼痛難忍,于是去找英國全科醫生看病。然而,一般預約GP需要排很長時間的隊,3天后,Melody才見到了醫生,醫生進行完例行檢查后開了一些止疼藥,就讓Melody回去了。
郁悶不已的Melody這才開始研究英國看病的規矩。英國雖然有較全面的國民醫保服務,但醫療體系也比較細化,一般小病去藥店,癥狀持續去找GP,需要做化驗去大醫院,危及生命才能去急診。如果你著急就隨意去看急診,未必會被受理。你一氣之下,想換個醫院或是找私立醫院就診?不好意思,只有你的全科醫生同意并給出轉診建議,你才可能轉到其他醫院就診。
“即便是個小病,經過前前后后的預約和檢查,可能也要拖一兩個月才能獲知病因。更麻煩的是,刻板嚴謹的英國人堅持一次預約只能看一種病,而門診醫生不分專業,直到病人做完各種檢查,才會進一步通知專業醫生來診斷。在就診初期,醫生開得最多的就是止疼藥,這對病人來說只是減輕疼痛而已,無法緩解病情。”Melody表示。
從GP轉去大醫院就診的Melody,后來還想預約一個全身體檢,不料醫院拒絕了她的請求,原因是“若沒有明顯的不適癥狀,NHS沒有義務提供全身常規健康檢查”。直到后來學校放春假,Melody才回國做了一次全面體檢。
Melody覺得,國內的“看病難”關鍵是看病的人多,醫療資源緊張。在英國,雖然是免費醫療,但看個病耗時太久,效果也不理想。“各國醫療體系各有優劣,不能一概而論。”
責任編輯:唐秀敏
- 5旬兒子用襁褓背89歲老母走十里路看病 堅持數年2017-10-20
- 今年全面推開城市公立醫院改革 看病沒那么難也便宜了2017-07-13
- 好消息!本月起福建人看病按病種統一付費2017-04-09
- 本月起福建人看病按病種統一付費 先從這100個病種開始2017-04-09
- 看牙可以用醫保嗎?為啥看牙這么貴?換了幾顆牙一輛寶馬沒了 2017-03-13
- 懷孕女醫生李群邊吸氧邊給人看病:不是什么大問題2017-03-07
- 5歲女童Ellie-May遲到8分鐘被醫生拒絕看病 當晚哮喘發作過世2017-02-28
- 廈門醫保政策將調整外來從業人員看病負擔減輕2017-01-24
- 女子公交上遇熱心男“醫師” 帶回家看病被要求脫光檢查2017-01-02
- 四川癱瘓老人過河看病 同村11個小伙護送走危橋2016-10-18
- 最新出國資訊 頻道推薦
-
韓國的中國留學生有多少?韓國大學周邊都是中2017-11-1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