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與“海豚計劃”的部分大學生。 浙江水利水電學院 供圖
2016年秋天開始,每個月都會有40封署名“海豚哥哥”和“海豚姐姐”的信件,從杭州的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寄往1893公里外崇山峻嶺間的貴州省安順市關索中學,這樣的往來將持續3年。
這些現在的年輕人很少會書寫的紙質實體信件,會一一對應地交到關索中學初一年級筑夢班的40名學生手中,信中大哥哥大姐姐與他們情感交流,解答生活學習上的困惑,介紹外面的世界。
“在公益行動前往關索中學時,我發現相對物質而言,這些孩子更缺乏是心靈上的關懷。這里大部分孩子是留守兒童,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交際等產生了消極影響。我們考慮為其提供一個可以進行情感傾述、答疑解惑和認識外部世界和的途徑,‘海豚計劃’由此發起。我們欣喜地發現,情感結對帶來了雙向收益,大學生也因此得到成長。目前我正著手招募第二期參與‘海豚計劃’的大學生。”10月11日,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心理老師、“海豚計劃”發起人徐競告訴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
用有溫度感的親筆書信而非物質資助
徐競介紹,杭州滴水公益資助了貴州省安順市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關索中學的筑夢班,她作為滴水公益的公益心理老師,曾前往該校給學生們進行過心理服務。在那里,她發現,已經有不少慈善、公益機構對該校進行了物質上的扶貧,學生學習生活用品相對比較充裕。但跟孩子們交流后發現,他們大部分都是留守兒童,平時缺乏親子關愛,在溝通交流、與人交際方面存在不足。
“最早,我們試圖過心理老師不定期輔導來解決這一問題,但效果并不明顯,且不具備持續性。為此,我考慮讓大學新生跟他們進行溝通交流,因為大學生剛從這個年齡段過來,可能有一些類似的經歷,也會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徐競告訴澎湃新聞。
2016年11月,徐競所在的浙江水利水電學院心理協會向全院2016級新生發布了“招募海豚哥哥、海豚姐姐”的公告,明確以一對一的書信往來形式對“留守兒童”進行精神安慰,鼓勵和培養他們樂觀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為他們提供一個可以進行情感傾述的途徑。最終,經過筆試、面試選取了其中的40名學生。
“我們選擇了書信這個溝通方式,是考慮親筆書寫的文字給人有溫度感,見字如面無形中會拉近雙方的距離。”徐競向澎湃新聞表示,在招募海豚哥哥、海豚姐姐過程中,他們為參與的大學生制定了不少規則。如:參加人員需持續3年每月與結對初中生信件交流;信件不能透露自己的名字等,只能用海豚哥哥、海豚姐姐自稱;不能將結對者寄來書信發微博、微信朋友圈等社交平臺;不得對結對者進行任何物質上的資助。
“我的初衷是讓大學生給這些初中生在情感上長久的陪伴,這樣才能真正的起到效果。考慮到初中是3年,所以設置3年這個時限。對于明確不進行物質資助,一來覺得沒有必要,二來如果資助后初中生有可能形成‘這個海豚哥哥送的多,那個海豚姐姐送的少’的攀比,讓這個計劃變的不純粹。至于不讓發微信朋友圈,因為我覺得這個事情更多是一種責任、擔當,而不是自我鼓吹的資本。” 徐競向澎湃新聞坦言。
海豚姐姐謝桂英。學會表達愛,學會說想念
首批“海豚計劃”的40名海豚哥哥、海豚姐姐,基本都出生于1997年、1998年,平時QQ、微信是他們熟悉的溝通方式。
“平時發微信、QQ會比較隨意,寫錯了可以刪除。但落于信紙上的文字,我會仔細思考,把自己想說的話最完整地表達出來。每月等一封回信,我會特別期待,等待的感覺焦急而美好。”海豚姐姐謝桂英告訴澎湃新聞,他們管通信的孩子叫“寶寶”,孩子叫他們海豚哥哥、海豚姐姐。“我寶寶是個男孩子,記得他第一次寫信給我時,字很亂、表達也不清楚,還有信紙也是揉過的。”
謝桂英告訴澎湃新聞,最開始她跟男寶聊的都是“成績下降了怎么辦”、“同學不理我了怎么辦”等事情,從文字來看這個男孩子非常拘束,而且像記流水賬一樣寫了好幾頁。幾個月交流下來,突然這個男孩子在信中說到了家里的情況,他想在外打工的父母,希望他們能回來陪他。
“我很能理解這個男孩子的情況,我小時候也是留守兒童,由奶奶帶大。讀高中了媽媽才回到我身邊,我就跟他講了我的經歷。現在這個男孩子有時候反而會來關心我,問我有什么不開心的事情么,然后在信里寫一些笑話逗我開心,我能真切感受到他身上的變化。”謝桂英向澎湃新聞說。
通過交流,孩子們甚至會就戀愛等敏感問題請教海豚哥哥、姐姐。有一次,一名海豚姐姐結對的女寶寶在信中向她咨詢關于戀愛方面的問題,她在回信里寫到:“很高興你能和我分享這個事,這是信任。其實,我初中時候也談過戀愛……”
不過,有些時候海豚哥哥、姐姐們也會遇到一些比較難回答的問題,他們會請教徐競、朱偉等心理老師。
徐競向澎湃新聞表示,她從關索中學的王老師口中,切實感受孩子們發生的變化。王老師對她說:“以前孩子們比較羞澀,不太會表達愛,也不太敢說想念。但今年,有孩子在父親節時會主動打電話問候遠在他鄉務工的父親;我的生日,全班同學瞞著我買了生日蛋糕、布置教室給我過生日。”
“我更欣喜地看到,這次結對帶來了雙向的收益,大學生們也在潛移默化中成長。以前他們都是家里的寵兒,但這個活動讓他們學會關心人、為他人著想。不少參與者平時會更加關注自己學習,經常主動學習一些新知識,他們說這是為了給遠在貴州的寶寶們做好榜樣。”徐競說。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大學生寒假“窮游” 搭順風車的成功率只有兩成2018-02-08
- 22歲女大學生嫁給身家十億企業老板 遭網友嘲諷2018-02-07
- 美哭!濟南高校女大學生上演現實版《芳華》2018-02-05
- 視障大學生為參加考試申請盲卷 官方:或將人工讀題2018-02-05
- 19歲大學生體測跌倒猝死 父親歷時2年狀告教育廳2018-02-02
- 福建成立大學生創業專項扶貧基金 先期投三千萬2018-02-02
- 福建首批7家省級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名單公布2018-02-01
- 福建設立3000萬元公益基金 支持大學生創新創業2018-01-31
- 白領放棄年薪30萬工作回鄉辦學:一束光就能照亮孩子的前程2018-01-31
- 90后大學生放棄留學當木匠 傳統文化不該丟2018-01-30
- 最新教育資訊 頻道推薦
-
杭州男生將赴劍橋留學:差點不想去嫌校園冷清2018-02-2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