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長鶯飛春三月,明媚鮮妍重逢時。在風景如畫的福建中醫藥大學旗山校區,有一座造型仿若風帆的建筑頗為惹眼,引人一探究竟。自落成起,這里已成為福建中醫藥大學校園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就是我省第一個同時也是規模最大的、主要展示中醫藥文化及閩臺醫藥文化的專題性博物館——福建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博物館。
剛剛過去的一周,各地醫者用義診、科普活動等慶祝“中國國醫節”89周年。記者看到,這座剛剛完成最新一輪布展的博物館也拿出十八般“武藝”,向人們講述中醫藥國寶的前世今生,帶領大家洞見生命的無窮奧義。
卅年積累 藏品豐富
宋代沉船出土中藥材、清代藏醫手術器械、仿北宋天圣銅人、清代婦科診斷模型、清代串鈴、清青花瓷藥碾、民國黃花梨木藥勺、民國中藥榨汁機、張英繪歷代名醫像真跡……走進博物館,1000余件醫史文物讓人目不暇接,其中不乏上述珍品。它們雖然不是貴金屬或玉石材質制成,但承載的歷史和無形的人文價值頗有分量。
據介紹,博物館的前身,源于上世紀80年代初建立的醫史陳列室。經過30多年的不斷建設和積累,博物館的展陳面積已經擴大數十倍,現有醫史館(閩臺醫藥文化展區)、人體生命科學館、校史館及閩怡園四個展區,在戶外另有一處“時珍園”藥用植物園,面積達6萬多平方米。數字顯示,館內保存圖片8000余幅,各種動植物標本、礦物標本、中藥飲片、中成藥等3000余件。從一間小小的陳列室發展為展陳面積1萬平方米的博物館,這其中飽含著一代代師生建設、呵護的辛勤汗水。
博物館內的許多展品都是從全國范圍“海淘”而來的,比如幾十件頗具特色的陶瓷脈枕,便是負責醫史館的老師從北京著名的潘家園舊貨古玩市場淘得。比價錢更珍貴的,是它們的小眾、不可復制和文化韻味。有的脈枕刻上一個“春”字,寓意妙手回春,帶來好兆頭;有的燒制成可愛的孩童造型,讓本來憂心忡忡的患者見之心喜,放下包袱;還有的設置精巧機關,可放入草藥,一枕多用。一件件各具特色的醫用器械,都反襯出歷代醫家處處為患者考量的情懷。
精巧布局 寓教于展
容納天地氣息,品味文化精髓——中醫藥文化博物館的自我介紹,表明了它的雄心壯志。遷入新址、升級換代后的博物館,不僅讓很多有趣的展品告別了藏在庫房秘不示人的歷史,也在探索進一步發掘文物或展品本身的價值。
人體生命科學館突出專業性和科學性,集中了聲、光、電等先進技術,讓生命的演進變得直觀而精彩。通過200多件人體鑄型、透明、斷層、塑化、大體標本及學生血管鑄型選修課標本作業,生命從孕育到消逝的過程,被詩意地記錄下來,讓參觀者震撼和動容。這里的展品,突出一個“真”,人體九大系統器官的大體、病理抑或是斷層包埋標本,都真實地展示了人體的奧妙,彰顯生命的健康與和諧。在“生命的體驗”互動區,參觀者可通過人體成分分析儀測量身體各成分含量,實實在在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移步“生命的升華”展區,一首緬懷“無語體師”的散文詩,又用真情實感,寫下對生命另一種意義的理解、頌揚和詮釋。
在醫史館,模擬場景帶給觀眾立體視覺。從原始人勞動生活的場景中,人們可以一窺中醫中藥的起源,那些看似不起眼的砭石和骨針,是從光澤、邵武和福州等地出土的,據考證就是針灸的“始祖”。同樣,討論《本草綱目》有多偉大,只要看看“李時珍”跋山涉水攀崖潛澗的艱難,就能明白這位明代藥學宗師大無畏的獻身精神和執著的科學實踐精神。
博物館是學習的第二課堂,這對于福建中醫藥大學的學子們亦是如此。據了解,為了配合博物館日常工作、應對參觀接待,學校成立了博物館愛好者協會,80多名學生擔任義務講解員,每逢周末便為校外參觀者服務。在講解的過程中,中醫歷史和理論知識也深深印在同學們的腦海里。此外,必修課“中國醫學史”的許多學習內容,也藏在展板與圖解的字里行間。
大醫精誠 止于至善
從2016年9月試開館至今,福建中醫藥大學中醫藥文化博物館已累計接待各界參觀者3萬多人次。就建筑硬件和展陳手段,博物館正走在國內同類型、同主題博物館的“第一隊列”。不過,博物館團隊并不滿足于眼下的成就,他們把目標瞄準了領先者,夢想建成全國一流的中醫藥文化博物館。
剛剛過去的第89個國醫節,中醫同行各顯神通,通過義診、宣傳等手段推廣中醫文化。但在發掘展品本身的價值上,國內大部分展覽機構還只是淺層次的展示、估價,更高級的表達方式,無疑是讓展品說話,借文物講述行業的歷史,達到一種文化的延展。例如,漫步“時珍園”的風雨回廊中,抬頭便是經典的藥典、方歌或中醫故事,晨讀學子背誦,校外游客賞析,中醫藥學中的傳統文化元素便在不經意間得到了傳承、傳播和普及。隨處可見的二維碼,更讓手機一族與文化信息無縫對接。
“典藏、支持教學科研、進行科普教育活動以及傳播中醫藥文化,是博物館的四大作用。”福建中醫藥大學相關負責人強調,尤其是在對中醫學子進行立體化人文思想教育方面,博物館提供了很好的途徑。這位負責人表示,醫學人文教育對后備醫學人才的培養十分關鍵,因為治病救人不同于修理機器,“我們的展覽把藏品與時代結合在一起,讓學生和參觀者都獲得裨益,都對生命有了更深的敬意”。
2015年,中國女藥學家屠呦呦憑借發現青蒿素的突出貢獻,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她的靈感來源,便是東晉葛洪的中醫專著《肘后備急方》。在中醫人看來,這可以證明傳統中醫仍有強大的生命力,博大精深的中醫藥文化仍有待發掘。正如該校校訓“大醫精誠,止于至善”所言,中醫藥文化博物館將會不斷壯大,中醫藥文化將會傳播得更遠。
責任編輯:莊婷婷
- 大運河博物館規劃展陳方案出爐 力爭2021年底對外開放2019-03-27
- 泉企投資建設博物館方興未艾 傳播知識與美好事物2019-03-22
- 多款文物表情包走紅 回應:促使大家更了解文物本身2019-03-20
- 最新教育資訊 頻道推薦
-
澳維州推廣語言項目 幼兒園兒童可學習漢語普2019-04-0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