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對外開放步伐加大,華僑群體日益壯大,其工作生活與國內交集愈發密切。如何保障華僑的正當合法權益,是僑界長期關注的重點。
25日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的國務院關于華僑權益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建議,抓緊研究制定華僑權益保護法,適時列入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這一消息再度引發熱議。
根據國務院僑辦2009年下發的《關于界定華僑外籍華人歸僑僑眷身份的規定》,華僑為定居在國外的中國公民。相較而言,這一群體的權益保障有其特殊性。
“華僑屬于國際遷徙人口,出國后其在國內的財產、社保、投資等隨之發生變化,這一變化由于地域不同,相應權益的保障有特殊性。”北京理工大學法學院教授劉國福長期關注、研究華僑權益保護立法,他認為隨著僑情變化發展,華僑對自身權益訴求更加多元,其權益有賴于專門性法律支撐。
華僑大學僑務法研究中心主任張國安向記者介紹,國家層面的僑法目前僅有《中華人民共和國歸僑僑眷權益保護法》,涉及華僑權益保護的規定散見于不同層級和效力的各項法律法規中。這樣的現狀,往往導致立法的供給與司法的需求產生矛盾。在實踐中,存在“適用法律法規不夠”或“執法主體不明”等問題。
張國安表示,從國家層面立法的高度來保障華僑權益,不僅能增強海外華僑的向心力,亦是實施依法治國的題中之義。
事實上,中國始終高度重視華僑權益保護,立法工作也在持續推進當中。《憲法》第50條、第89條專門論及華僑權益保護問題,為華僑權益保護的專門立法提供了憲法依據。2015年和2016年,國務院立法計劃連續兩年將華僑權益保護列入研究項目。
2017年,全國人大華僑委員會組織開展了華僑權益保護專題調研。國務院僑辦也數次草擬華僑權益保護法的草稿。
此外,廣東、福建、湖北、上海、浙江等僑務資源豐富的省市也先行先試,陸續頒布了地方性華僑權益保護條例。
劉國福認為,地方性條例出臺為國家層面立法做了有益探索和積累,將推動國家層面立法進程。
隨著時代發展和僑情變化,華僑權益保護立法如何與時俱進,適應海外華僑日趨多元的權益訴求?學者認為,立法需要正視問題,并力求創新突破。
“隨著出國的中國公民越來越多,華僑身份界定標準也應適應這一變化”,劉國福認為。此外,他認為,華僑權益保護應以境內權益為主,但華僑在國外的權益也不容忽視。
國務院關于華僑權益保護工作情況的報告中指出,下一步將研究制定華僑權益保護法,保障僑界群體利益。希望在各級部門的推動之下,華僑權益保護法早日出臺。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今朝風日好,閩僑絲路揚帆正當時2019-03-08
- 郵輪安全管理尚無“法”可依 代表建議盡快增加郵輪立法內容2019-03-05
- 外媒:臉書曾“威脅”多國政要 欲阻保護隱私立法2019-03-04
- 最新教育資訊 頻道推薦
-
澳維州推廣語言項目 幼兒園兒童可學習漢語普2019-04-04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