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海洋垃圾變戒指?香港浸會大學學生辦環保首飾展》)
據香港《星島日報》報道,環保是全球大趨勢,制作首飾也能成為環保新時尚。近日,香港浸會大學(浸大)視覺藝術院舉辦“漁珠余寶”首飾展覽,30名視覺藝術院師生及畢業生,以香港養殖的珍珠及不同海洋物料制作首飾,以提高大眾對當地素材可利用性的認知。有學生以海洋垃圾為素材,制成戒指,期望推廣可持續發展理念。
圖片來源于網絡
一連11天的“漁珠余寶”首飾展覽,是浸大視覺藝術院“漁珠余寶”課程的一部分,期間學生親身到當地養珠場體驗養殖珍珠與采珠過程,增加對養珠業的認識,并在香港找尋不同物料,如貝殼、海沙、廚余、海洋垃圾為原料,就關心的議題進行創作。
學生也走訪漆藝坊,了解如何把貝殼薄片鑲嵌在雕鏤或漆器物表面的螺鈿技法,并參與一系列關于海洋的研討會及講座。
浸大視覺藝術院講師程詩賢指,現在香港制作首飾依賴外地物料居多,使用當地養殖珍珠,不僅可以利用到空置魚排,增加當地漁民收入,更可振興當地養珠業。
她稱使用當地物料可推廣可持續發展理念,“如使用外地物料,為免用料不足,制作者會傾向訂購更多物料,容易造成浪費,故碳排放會增加,使用當地物料則較方便買到,可避免上述情況。”另外,以海水養殖的珍珠貝是靠過濾海水進食水中的浮游物,不用額外供應飼料,更可凈化附近海水,有助改善水質。
其中,浸大視覺藝術院4年級學生林卓賢的作品“Merge”,融合從海灘收集的塑料瓶蓋、貝殼及金屬物料,制成戒指,從而表達出垃圾對海洋生物的影響。自小在坪洲成長的他坦言,盼通過作品喚醒大眾對海洋污染的關注,“整天對著海洋生活,對海洋污染感受很深。”
同是浸大視覺藝術院4年級學生的周美君,以香港獨有的沙井蓋圖案為靈感,并走訪多個沙灘搜集不同顏色的海沙,結合廢棄的塑料物料,創作出多款名為“Sand and Manhole”(沙與沙井)的首飾。她希望通過作品提醒大眾留意身邊微細事物,并發掘其獨特之處。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環保但不好用 英國超3.5萬人要求棄用紙質吸管2019-04-26
- 智慧“生態云”助力企業綠色領跑2019-04-26
- 廈門同安區:政府搭臺 企業拿到環保“體檢單”2019-04-16
- 最新教育資訊 頻道推薦
-
國際學校學生準備留學 這些基本準備你應該做2019-04-2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