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求職高峰更要擦亮雙眼 防范意識薄弱是受騙主因》)
伴隨著求職高峰期的到來,現在不少海歸正忙著投遞簡歷、準備面試。然而,求職過程中也存在“深坑”,海歸求職受騙的案例時有發生。識別騙子“套路”、謹防上當,也是留學生回國求職時需要繃緊的一根弦。如何有效“排雷”從而順利找到工作,是留學生回國的第一課。
近年來,海歸人數不斷增多,留學人員回國就業情況成為社會關注熱點。
求職遇到花樣騙術
畢業季來臨,國內畢業生加入“求職大軍”的同時,不少歸國留學生也加入這一陣營。留學生在國外學習、生活了一段時間,對國內就業市場相對了解較少。但借助網絡的互聯互通,他們仍舊可以在第一時間利用多種途徑獲取招聘信息。
招聘軟件是海歸獲取求職信息的主要來源之一,除此之外,招聘會、求職公司的微信公眾號和公司官網也可以為海歸提供豐富的求職信息。
求職渠道的多樣,也讓一些不法分子找到了可乘之機,將多種“套路”用于海歸求職。比如,某些機構在海外舉辦的招聘會,虛假宣稱有知名企業到場,吸引學生報名參加,從而收取高額面試費;一些面向留學生的招聘會,主辦方為自己大打廣告,借機推銷完善簡歷、職業顧問等服務。
吳悅(化名)在英國格拉斯哥大學獲得國際金融碩士學位,2017年10月回國求職,目前在一家私企人事部門工作。談及應聘經歷,她說自己就“差點被騙”。“求職群里,某些機構在發布招聘信息的同時,會宣稱提供免費的職業咨詢服務。我在與機構的工作人員通話時,才發現對方只是想推銷機構的產品,所謂‘免費咨詢’都是騙人的。”
今年4月從日本九州產業大學畢業的小高目前正處于回國找工作的階段,他說,自己的朋友就曾碰到過“求職陷阱”,應聘工作成功錄取之后要給信息發布機構交一筆所謂的“培訓費”,而在此之前,該機構從未說過服務需要收費。
防范意識薄弱是受騙主因
不同于幾十年前歸國留學生頭頂“光環”,如今出國留學人數和歸國人數持續增長,海歸就業難度加大。有時在求職過程中碰壁,不免“病急亂投醫”,防范意識變弱,增加了受騙風險。
對于剛離開校園、初入社會的留學畢業生來說,全新的環境帶來很強的陌生感,需要一段時間來調整適應。吳悅認為,有些海歸在外學習、生活時間長了,不僅對國內就業形勢缺乏了解,在日常生活交往等方面也需要一段時間來適應,提高對于一些“陷阱”和“套路”的識別與防范能力。
有些招聘會組織方聲稱有“內推offer”,借機推出培訓課程收取費用,留學生最后才會發現這些“內推”都是騙人的伎倆,向機構要求退款時卻遭遇百般阻撓。在小高看來,有些機構看準了留學生家庭經濟條件相對良好,對于“付費培訓”有一定接受能力的特點。有些留學生抱著“試試看,沒準就多個機會”的想法而輕信,也增大了被騙幾率。
放平求職心態 謹防上當
良好、平穩的心態是防止落入“套路”的“利器”。行業分析人士認為,畢業生找工作時切忌“著急”,也不要輕信“花錢保入職”之類的捷徑。應該放平心態,相信自己,依靠實力說話。遇到拿不定主意的情況時,可以多和有相似經歷的同伴交流,分享彼此經驗。
“當求職時遇到棘手的問題,應多與父母或者信任的長輩交流,聽取他們的建議。遇到需要交錢的‘咨詢’,一定要三思而后行。”吳悅建議說。
同時,求職者一方面要努力核實招聘信息的準確度,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泄露個人信息。小高提供了一些有效的“排雷”建議:“首先,簡歷上不要填寫太多個人具體信息,比如家庭住址等;其次,留意公司在招聘過程中是否存在夸大宣傳的情況,對于提供高薪待遇的工作,要謹慎判斷其真實性;最后,在正式面試前一定要通過多種途徑了解一下這家公司,在簽合同的時候,一定要仔細閱讀每項條款。‘小心駛得萬年船’,就是這個道理。”
實習編輯:雅潔 責任編輯:潤琰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田敏:留學目的很重要 不建議太早把孩子送出國2019-05-13
- 解析國內讀國際高中班:為今后留學有哪些幫助?2019-05-07
- 金吉列留學助力大學生就業活動 從北京工業大學啟航2019-04-26
- 最新教育資訊 頻道推薦
-
加拿大“學生直入計劃”留學簽證審批時間縮短2019-05-1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