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敏文正在為孩子們講解習題。朱松梅攝
今年5月,河北省淶水縣的西官莊村,一間為留守兒童免費開辦的補習課堂建成了。
在老家宅基地上建起這間教室,87歲的嚴敏文每周五從朝陽望京家中出發,換乘四次公交、奔波六個半小時,長途跋涉趕往西官莊,為的就是每個周末帶著孩子們一起學習、玩耍。
是什么樣的初心讓這位本已需要別人照顧的奶奶樂此不疲?上周末,記者跟隨嚴敏文來到這個距北京130公里的小村莊。
每周六靜候28個孩子
6月22日,周六。清晨7:30,小院的鐵門吱扭扭被推開了。8歲的趙丹、嚴如冰和14歲的嚴如雪,是這天第一撥來到小課桌的孩子。
“嚴老師好!”見到嚴敏文,孩子們熱情地打著招呼。
新教室干凈、敞亮:水泥地面,三十張小課桌、小板凳齊齊整整,還有兩個滿當當的書架。兩臺電扇嗡嗡轉著,驅散暑熱。
小課桌辦了一年多。每個周六的清晨,都會有28個孩子背著書包,穿過廣袤的麥田,走過長滿蜀葵、萱草的泥濘小路,從西官莊、南北莊、西明義、丁家洼等幾個村子,來到嚴奶奶的小課桌。他們當中小的只有6歲,大的已經上初中二年級。
這是嚴敏文跨省支教的第三個學期。數月之前,她的小課桌還開設在一間十多平方米的農房里,孩子約莫十三四人。農房是租來的,只放得下六張課桌。后來,孩子越來越多,連吃飯用的圓桌也派上用場,好幾個孩子擠在一起,桌子腿兒都被壓折了。
今年開春,嚴敏文在父親的老宅上蓋起了一座80平方米的教室。
實用,是施工時最重要的原則。嚴敏文的堂弟嚴樹林是工地的老把式,這次也被請回村里參與設計教室。“你看,這塊地周圍沒有樹,曬得很。”嚴樹林帶著記者里里外外轉了轉,“所以房頂設計得很厚,冬暖夏涼,孩子不遭罪。”
和教室一同蓋起來的,是三間帶土炕的小屋,供志愿者在這兒落腳。
“老伴兒走了,心愿我來完成”
從望京到西官莊,單程130公里。在奔波六個半小時,換乘4次公交之后,嚴敏文在下午4時抵達村里,衣衫早已濕透。
每次來西官莊,她總要隨身帶一瓶白開水、兩個餅子當午飯。身上那件藏藍的棉布襯衫已經穿了15年,經年累月日曬,肩膀處褪了色。總有人誤以為是落了灰,忍不住伸手幫她撣一撣。
在自己身上精打細算,在孩子們身上花錢卻很大方,光是建教室就花了11萬。“我一年的退休金四萬八,雜雜拉拉用在支教上的錢大概2萬。我還能剩下兩萬多,夠花。”嚴敏文說。
村中生活清苦,住的是硬邦邦的土炕,吃的是地里剛摘的蔬菜,惟一的營養是每天一個煮雞蛋。到了晚上,無數蚊蟲圍著吊燈打轉。嚴敏文沒覺得苦,反而甘之如飴,用她的話說,“小課桌是我活下去的最大動力。”
嚴敏文生于北京,1965年與愛人董玠禧一起被分配到重慶支援三線建設,直到退休后才回到北京。2015年的一天,偶然在電視上看到退休職工回鄉支教的故事,她的第一反應是“我們也有這個能力呀!”寫字、畫畫老伴兒在行,而她退休后一直在大專院校兼職講授高等數學、電氣自動化等課程,“教數學、英語,我肯定沒問題。”
打那之后,她就聯系了淶水西官莊村的遠房親戚,謀劃支教的事兒。然而,還沒等小課桌建起來,2016年,董玠禧病倒了,一年后去世。
那段時間,嚴敏文精神遭到重創,守著空蕩蕩的屋子,孤獨難以排遣。直到支教的想法再次跳進她的腦海:這是我和老董共同的心愿,他走了,我要替他實現。
“從北京來了老師,給村里免費輔導學生,家有學生的都能去報名……”2018年3月的一天,西官莊村委會的喇叭突然響了。
是輔導,也是陪伴
盯著一道數學題,趙丹犯了難。左思右想,差點兒把鉛筆啃禿了。
“這個等腰鈍角三角形,內角和是多少?第一個角120度,其余兩個角加起來多少度?”嚴敏文一步步耐心點撥,三下五除二,趙丹找到了答案,喜笑顏開回到了座位。
8歲的嚴如冰悟性好,記憶力也強。嚴奶奶專門送她一本厚厚的《現代漢語詞典》,用于擴展詞匯量。
西官莊村并不富裕,年輕人大多去縣城打工,個把月才回一次家。“我和她爺爺沒能力輔導,孩子學習只能靠自己。”村民鄒樹華的孫女在小課桌學習,他告訴記者,多虧嚴敏文的小課桌,留守兒童們才有了安心學習、答疑解惑的地方。
自打小課桌辦起來了,孩子們學習熱情高漲。他們自發組成學習小組,碰到難題一起討論,高年級同學有時還主動輔導低年級同學。
小課桌既是功課輔導班,更是充滿溫情的感情陪伴。
跳繩能手嚴如冰、愛看書的劉梓旺、會講笑話的嚴格……28個孩子,每一個嚴敏文都很熟悉,那份親熱,就好像自己的親孫子孫女一樣。到了課間,大家圍著嚴敏文談天說地:自己的愛好、學校里的趣事、爸爸帶來的玩具,都事無巨細一一道來。
小平頭、小背心,上二年級的趙佳興愛說愛笑,是小課桌最忠實的學生。一年多前,這個小男孩還總是愁眉苦臉,因為成績不好,家人有時冷言冷語。而在小課桌,嚴奶奶有問必答,但從不主動問考分,更沒有譏諷、挖苦,在她的鼓勵下,趙佳興開朗起來,學習熱情也逐漸高漲。
小課桌是長久的事業
下午6時,孩子們陸續散去。教室門口堆著七八兜黃瓜、芹菜,全是家長們送來的。
“農民靠天吃飯,地里的莊稼、蔬菜就是他們最大的寶貝。”嚴敏文推不過,總是笑著道謝。回北京后,她像螞蟻搬家一樣,用買菜的小車把蔬菜分送給自己的同學、同事——他們得知嚴敏文辦小課桌的事兒,紛紛送來圖書、文具。
在淶水當地,也有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嚴奶奶小課桌。淶水縣圖書館送來了書架、南北莊小學送來了三十來張桌椅、附近十里八鄉的村民還把稀罕的花卉根苗捧來,種在教室門前……
如今,小課桌來了三位志愿者,都是淶水當地人。今年暑假,嚴敏文計劃邀請自己的弟弟、外孫女來西官莊,為初中生補習語數外。
起初,嚴敏文的支教計劃為期三年。“當時想著,幾年時間足夠我走出傷痛了。”嚴敏文說,眼下,她已漸漸擺脫孤獨的情緒,不過原定三年的支教日期可能要無限期延長了。
眼前,是孩子們期盼的眼神,背后,是社會各界的無私愛心,這些都讓她覺得小課桌是一份長久的事業,只要身體情況允許,就不可能撒手不管。“在人生的最后一程,我算是沒有虛度。哪怕倒在這里,也值得。”(記者 朱松梅)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三留守、天價彩禮……中央專門發文解決農村這些事兒2019-06-25
- “車間”開到家門口 留守兒童的媽媽回來了2019-05-30
- 三明尤溪縣舉辦愛心助學活動關愛困難學生、留守兒童2019-05-24
- 最新教育資訊 頻道推薦
-
美移民局大執法行動暫緩 有綠卡曾定罪移民也2019-06-25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