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夏天,都有一位老人漂洋過海,前往福建南安市的貴峰村。他是一名印尼華僑,叫王國明,今年92歲。三十多年了,王老每年回來就做一件事——教村民們讀詩。
華僑辦讀詩班 鄉村助學三十多年
正在臺上用閩南語教授詩詞的老人就是王國明。今年是這個讀詩班開辦的第33期了。上世紀八十年代,王國明從印尼回到家鄉貴峰村探親。在他的印象里,貴峰村有著“詩禮傳家”的傳統,吟詩作賦曾是村里常見的景象。但那次返鄉,他發現村里人都不愛讀詩了,不懂平仄,更別說用傳統的閩南語調吟詩了。
于是,王國明開始著手要給村里辦個讀詩班。那時沒有現成的教材,在鄉下連書都不好買。王國明就想辦法自己編教材。經過一年準備,1986年,首期讀詩班開班了。當時來了三四十人,大人來看熱鬧,孩子們則是沖著點心去的。
怎么能激發村民們讀詩的興趣呢?王國明想起兒時聽過老師用傳統的“吟唱”方式讀詩,不但朗朗上口,而且更加有趣。于是,就試著用記憶中的曲調來吟詩。
這些吟唱的古詩,成了村里的“流行歌曲”。來上讀詩班的人越來越多。第三年,課堂也搬到了村里的小禮堂,可坐下三百多人。村民讀詩的熱情越來越高,王國明每年暑假都雷打不動地從印尼回到村里教學。讀詩班的一切費用都是王國明自掏腰包,他還給成績好的學生發獎學金。
漂洋過海教村民讀詩 數十年耕耘締造“詩村”
村里的讀詩班一辦就是34年,王老先生教了3000多首詩詞,學員總計一萬多人次。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古人誠不我欺。村里人一開始是讀詩、吟詩,到后來慢慢能作詩了,村里好多詩人。能寫詩的超過300人,能吟詩的超過3000人,寫詩作詩真的成了村民們的一種生活習慣,之所以教的效果這么好,是因為國明老人有獨特的方法,他教的詩不是念出來的,而是唱出來的。
這位正在彈琴的老人名叫王劍秋,今年82歲,來自江西。22年前,她結識了王國明。得知老先生不懂譜曲,王劍秋就主動提出幫他把各種吟唱調變成樂譜,記錄下來。之前,王國明的吟誦調主要靠口口相傳。王劍秋想把它們全都寫成曲譜。方便更多人傳唱。
目前,兩人已經整理記錄了200多首詩詞的吟誦調樂譜。中國詩詞吟唱的魅力也打動了越來越多的人。和王老先生一同來中國的印尼幫工娣玲,耳濡目染,也能唱上幾句。
外國朋友無師自通,本村的鄉親更是將吟詩作詩變成了一種生活習慣。村里小學的走廊上,貼的不是名人名言,而是村民們自己寫的詩。
幾十年來,王國明不僅把錢花在讀詩班上。村里的教學樓,不少也是他出資修建的。對于一些貧困學生,王國明更是傾囊相助。三十多年來,他在弘揚詩詞文化、助學等方面已經捐資近千萬元。除了自己出錢,王國明還借助自己的聲望,向海內外的鄉賢籌集善款。如今,王國明的年紀越來越大,腿腳不便。但是他還是堅持每年夏天從印尼坐五個多小時的飛機來到中國,回到村里參加讀詩班的活動。
詩禮傳家,耕讀傳家。這就是傳統中國人的生活方式,王老先生花了三十多年,讓失落的傳統重回家鄉。用陶行知的一句話感謝王老先生:“捧得一顆心來,換得一樹花開。”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最新教育資訊 頻道推薦
-
早教中心突然停業 家長報警:交的學費該退吧2019-08-0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