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美高校副教授:回到美國,才發現中國更安全
美國全國廣播公司(NBC)3月14日文章,原題:中國的新冠肺炎疫情使我體驗(自我)隔離,我覺得在那里比回到美國更安全 當我們一家在上海隔離6周后返回美國時,親朋好友對我們終于“安全了”表示祝賀。然而,回家后還不到一周,我們對親人表現出的情緒卻不敢茍同。我們覺得在上海比在美國更加安全。
我們一踏上美國的土地就產生了焦慮。在中國的機場,醫療檢查會在我們進入公共區域之前進行。而在芝加哥奧黑爾國際機場,我們在邊檢處和數百名旅客一起排隊等候,最終才被確認是剛從中國返回。我們被一名穿著疾控中心夾克的年輕人叫到一邊,他量了量我們的體溫說,疾控中心要求剛從中國返回的旅客“盡可能隔離14天”。機場工作人員甚至都沒有問我們要去哪兒。
我已經在兩個國家度過了隔離期,鮮明的對比遠不止在機場所見。在中國,人們都覺得有隔離的義務。無論何時,人們都把消毒、清潔和保持距離作為優先事項。中國的強力措施看來起作用了。相比之下,自由放任的態度、優先考慮個人自由和完全缺乏政府的領導,使美國人困惑和暴露在病毒之中。
我們可以從中國人身上學到很多經驗,包括每個人必須接受自己的責任、脆弱性以及會連累他人——要為集體利益犧牲某些“權利”,否則許多人將會死去。在上海,我們待在室內,無論何時去商店或者鍛煉我們都戴口罩。除了雜貨店外所有餐館、公園、博物館和商店都關門了,做好了迎接一場范圍廣泛隔離的準備。每個人都努力保持安全距離。全城各處都設立了專門的發熱門診以便普通醫院能夠保護其他的病人。
在中國有一種明顯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精神。本著這一精神,在每一次遏制病毒擴散的行動中,我們感到每個人都受到了同等對待。每個人對于避免感染他人都負有同樣的責任。事實上,我在中國與數百萬負責任的上海居民沒有區別。
回到美國,我們被告知不必麻煩去戴口罩或量體溫。或許口罩不起作用,或許量體溫不足以防感染。但口罩傳遞出的是一種責任、脆弱和避免連累他人的意識以及一種敬畏疾病的共同意識。
當我們離開上海時,這座城市顯示出忽隱忽現的樂觀主義跡象。新增病例已屬罕見,人們的生活回歸正常,數百萬居民試探性地走出隔離的陰影。
我們進入了處于恐慌中的美國。指導方針每天都在變,各個都門給的指導方針都不一樣。冠狀病毒檢測和衛生設施供應不足。顯然美國政府沒能阻止病毒傳播。(作者托尼·珀曼為美國格林內爾學院音樂系副教授,陳一譯)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印度聚眾喝牛尿怎么回事 喝牛尿來對抗新冠狀病毒2020-03-16
- 球迷支持賽季無效 超過半數投票者支持英超本賽季成績無效2020-03-16
- 臺媒:不要讓疾病名稱成為歧視與仇恨的源頭2020-03-16
- 最新教育資訊 頻道推薦
-
孩子在線上課 超六成受訪家長最關心學習效率2020-03-1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