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每次臺灣“大選”,“房事”都是候選人必談的熱門話題,今年也不例外。選戰開打以來,候選人紛紛提出各自的住宅政策,其中以蔡英文的計劃最雄心勃勃,聲稱“要在8年內興建20萬戶社會住宅”,這個說法被輿論戲稱為臺北市長柯文哲“8年5萬戶”主張的“加長版”。不過,日前柯文哲已自打嘴巴,他的住宅政見“跳票”只是時間問題。其實,住宅問題已淪為一張廉價支票,幾乎每個候選人選前都會給出一個個美好愿景;但當選者上臺后往往才能感受到這張支票的昂貴,沒地沒錢導致沒法落實。于是乎,政黨輪替一茬茬,領導人換了一個個,臺灣的“居住正義”仍然沒有實現。
選前撒支票 社會住宅很熱門
解決民眾居住問題,是臺灣選舉的“必考科目”,而“社會住宅”成為今年這張“考卷”上的關鍵詞。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蔡英文前不久推出“五大社會安定計劃”,承諾8年蓋20萬戶社會住宅,讓買不起房的年輕人有安心居住的家。面對外界質疑,民進黨更是夸下海口,聲稱“20萬戶是最低目標”。親民黨“總統”候選人宋楚瑜則表示,應將土地還給人民,讓年輕人可以在合理的價位上,租到合適的房屋。去年“九合一”選舉時,一些“直轄市長”候選人也打過“社會住宅牌”,其中臺北市長柯文哲選前開出的支票最大,喊出“8年5萬戶”的目標。此次蔡英文拋出“8年20萬戶”政見,就被輿論譏為柯文哲的“加長版”。
為了解決中低收入者的住房問題,臺當局早期曾推出“國民住宅”,現在則興建“合宜住宅”,兩者共同點是購房者可以低于市場的價格購得,但對弱勢群體而言,房屋總價仍難以承受。此外,臺灣還有“青年住宅”、“婦女庇護住宅”、“銀發住宅”、“原住民住宅”提供出租,但這種類似于大陸“廉租房”的住宅數量極為有限,總計僅占臺灣住宅總量0.08%。這種背景下,臺灣民間團體推動廣建社會住宅,讓低收入者、獨居老人、艾滋病患者、游民等都有房居住,這種住宅本質上也是只租不售的“廉租房”。
缺地又沒錢 至今尚無成功案例
“社會住宅”概念已出現很長時間,近些年臺灣每逢選舉,候選人都信誓旦旦要建社會住宅,但至今尚無成功的案例。“興建社會住宅,首先面臨的一大難題是土地取得困難。”臺灣空中大學社會科學系副教授張鐸嚴告訴導報記者,都市中的精華土地一般都掌握在財團手中,臺灣各縣市政府只有公有地可以釋出,開發利用起來會有諸多限制。柯文哲上任后不久,就承認找不到合適的土地來興建社會住宅。
其次,缺錢也成為一大瓶頸。花蓮縣長傅崐萁曾幫蔡英文算了一筆賬,以1戶20坪(1坪約為3.3平方米)來估算,建造成本就需約200萬元(新臺幣,下同),20萬戶約要4000億元,以臺灣目前財政狀況,根本無力負擔。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臺灣今年上半年最新負債總額接近25萬億元(含隱性債務),不少學者都在擔心臺灣會不會步希臘后塵。
據張鐸嚴觀察,民間反對聲浪也讓社會住宅的興建舉步維艱。一些小區的居民反對將社會住宅建在他們家附近,擔心該區域窮人增多、治安惡化,致使自己房產貶值,“臺灣確實普遍存在這種社會心理。”2010年,臺北市政府曾打算在內湖、松山興建社會住宅,但因當地居民強烈反對只得叫停。
選后難兌現 柯文哲無奈自打嘴巴
興建社會住宅成本高、難度大,但某些政治人物爭相喊量,儼然讓這種“廉租房”淪為廉價的選舉支票。選前承諾容易,選后被迫兌現起來,當選者才意識到這張支票的昂貴。
今年初,柯文哲開始啟動他的“8年5萬戶”計劃,欲把“捷運聯開宅”轉做社會住宅,租給低收入戶。這些住房雖然地段不錯,但租金昂貴,多數月租都要萬元以上,最貴的接近3萬元,這種價位的房子一般人哪里租得起?沒辦法,柯文哲只好食言,將這種住宅改租為售。
而對于蔡英文的社會住宅政見,臺灣商界大佬、東森房屋董事長王應杰直言,全臺共有178萬戶空屋,可直接改建為社會住宅,若另編預算,興建20萬戶社會住宅,只會造成供給過量,恐使營建業跌到谷底,房市會被搞垮。島內有媒體指出,有柯文哲的前車之鑒,蔡英文“空心”的住宅政策,只會讓支持者空歡喜一場。
張鐸嚴則表示,選舉開支票未必是壞事,或是政治人物想做事的表現。但如何實現?中間困難有哪些?如何破解?諸如這些問題都得向選民說清楚、講明白。
責任編輯:鄭梅欽
- 最新臺灣選舉 頻道推薦
-
臺灣洪秀柱用盡“洪荒之力”輔選花蓮市長2016-10-1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