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臺灣主要政黨陸續公布“不分區立委”提名名單。不分區名單人選與順位是否符合社會期待,因為涉及政黨的理念與形象,因此將直接沖擊“立委”與“總統”選情。
由于臺灣“雙首長”的政治制度中具備部分“內閣制”的特質,使得臺灣“立法院”遂成為政治體制中體現民意與監督行政權的重要機制。換言之,“立法院”的功能使得臺灣政黨必須在行政與“立法”的權力互動中扮演“內造政黨”的角色。有別于“群眾性政黨”,“內造政黨”則指涉政黨的權力核心除集中于黨中央之外,“中央政策會”與“立院黨團”皆有舉足輕重的政治作用。
深入探討,“不分區立委”則是落實“內造政黨”的重要指標。就甄拔的角度來看,“不分區立委”幾乎為各政黨的“資深立委”與“前排議員”所擔任,但基于專業的考量與選民的需求,政黨往往也會納入政黨理念接近但具有專業素質或是特定群體代表。理論上來說,擁有政治優勢的政黨在這兩者之間的操作空間自然較為寬裕,甚至可以稍微著重代表性、專業訴求與理念主張;處于劣勢的政黨能夠操作的空間相對有限,往往以權力布局作為主要的考量。
若以這樣的切入點來思考,臺灣整體社會的政治文化的轉變,使得政黨在思考不分區的人選中,理念與回應民意訴求成為當務之急。因此多數政黨所提出的人選中,都盡量包含了婦女、勞工、環保、社福、青年、原住民等各領域的代表或專業人士,這意味著多元化社會群體、專業議題的審視、社會公平正義的訴求以及弱勢群體的利益儼然成為政黨提名時的重大考量。這也是大家對于國、民兩大黨圖政黨名單后,引發討論與評論的重要原因。
責任編輯:周冬
- 最新臺灣選舉 頻道推薦
-
臺灣洪秀柱用盡“洪荒之力”輔選花蓮市長2016-10-1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