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英文資料圖
經過晚間幾個小時開票計票,2016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結果初步出爐,國民黨候選人朱立倫已宣布敗選,民進黨候選人蔡英文獲勝已無懸念。
在勝選營造的氛圍中,這位即將“掌舵”臺灣島內航向的女“船長”,未來并沒有太多時間沉醉。她將不得不面對四大難題:兩岸議題、經濟民生、政軍關系、涉外事務。如何解決這些難題,不只關系其個人政治命運,也將影響臺灣民眾福祉得失。一招不慎,恐引火燒身。
【第一道坎:兩岸議題】
——政見如霧里看花 暗藏危機
左起:朱立倫、蔡英文和宋楚瑜(中央社資料圖)
首當其沖,在外界一般看來,如何處理好兩岸關系,無疑是蔡英文躲不掉的很大難題。
蔡英文所在的民進黨,至今尚未凍結“臺獨”黨綱。這就成為該政黨與大陸交往互動的障礙。雖然此前民進黨內部有人提議“凍獨”,不過,蔡英文囿于黨內“臺獨”基本教義派掣肘以及其自身的認識,低調未予處理。
這次選舉,蔡英文提出“維持兩岸現狀”的兩岸政見,卻被外界認為對“九二共識”的態度一直模糊不清。
之后,她又在最后一場電視政見會上聲言,“沒有否認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歷史事實,認同雙方相互諒解、求同存異的共識”,“努力尋求兩岸都能接受的互動,不會挑釁。”外界認為,這仍然未明確承認“九二共識”核心意涵。
“九二共識”有那么重要么?答案是肯定的。就在十幾天前,國務院臺辦發言人馬曉光披露,1992年,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受權協商。經過當年10月香港會談及其后一系列函電往來,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后來被概括為“九二共識”。其核心意涵是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中國,兩岸不是國與國關系,從而明確界定了兩岸關系的根本性質。
觀察近二十多年的歷史事實,兩岸堅持“九二共識”,則兩岸關系良性發展,反之,則引發波瀾動蕩。
李登輝主政臺灣的后期拋出“兩國論”,陳水扁時期又提出“一邊一國論”,違背兩岸“九二共識”,因此,在這段時期,兩岸協商被迫中斷,一些事關民眾福祉的兩岸事務難以推進,臺海一度遭遇危機。
2008年以來,馬英九當局明確堅持“九二共識”,兩岸之間重筑共同政治基礎,兩岸關系才雨過天晴,兩岸領導人實現歷史性會面,兩岸兩會協商達成一系列協議,人員往來不斷熱絡,臺海地區保持祥和穩定。
大陸方面對于堅持“九二共識”、反對“臺獨”,立場一貫而明確,從未發生過動搖。在大陸方面看來,若失去“九二共識”作為 “定海神針”,兩岸制度化聯系溝通機制必然會受影響,甚至坍塌,兩岸關系和平發展之舟就會遭遇驚濤駭浪,甚至徹底傾覆。
因此,臺灣輿論提醒蔡英文,如果上臺,怎么處理兩岸關系,不能不慎重考慮。
【第二道坎:經濟民生】
——破解臺灣生死困局 無法光靠漂亮口號
臺灣勞工“反低薪、禁派遣”大游行。(臺灣中時電子報資料圖)
“誰當選,誰倒霉!”臺灣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高希均得出這樣的結論,他以“無從管理”、“無法治理” 形容當下的臺灣:經濟萎靡不振,商人的錢往外流......。
臺灣《中國時報》文章指出,自2000年以來,臺灣經濟漸趨弱化,近年更為嚴重。原因可概括為:經貿邊緣化、產業競爭力下滑、經濟結構老化與整體貧窮等問題。
從經濟數據看,臺灣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去年12月23日下調臺灣去年和2016年經濟增長率預測值,分別為0.89%和1.93%。盡管臺灣當局推出消費提振措施,但因薪資成長放緩,有些企業放“無薪假”,消費者信心下滑,民間消費表現不如預期,民間投資相應下調。
有媒體認為,“衰退”、“低迷”、“下降”已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成為臺當局經濟報告中最常出現的字眼。
經濟大環境不佳,必然影響民眾薪資水平。臺灣就業市場有個“大專畢業生至企業職場實習方案”(22K方案),薪水設定為2.2萬元新臺幣。有媒體稱,這個折合人民幣4500元左右的月薪,在臺灣也只能算“勉強糊口”。十幾年前,臺灣大學生起薪約2.5萬新臺幣,現在才2.2萬新臺幣。薪水被縮水,物價卻上漲。薪資的停滯又導致了人才的流失。
臺灣官方去年11月公布數據顯示,2015年全臺灣有42萬人失業,其中約20.7萬人曾獲工作機會,但他們當中有一半人覺得“待遇太低”,選擇不就業。而2015年臺灣就業者平均每月收入3.74萬新臺幣,月薪不到3萬元者達335.2萬人,占37.93%。
除了經濟總體“大餅”如何做大之外,經濟成果如何更好分配,讓普通民眾更多受惠,也是臺灣民眾的愿望。尤其臺灣年輕人對“分配正義”更加關注。
蔡英文選前提出了一些政見,比如,重視本地經濟,提出五大創新研發計劃;提出制定“最低工資法”和“派遣專法”;主打安心居住政策,喊出“八年蓋20萬戶社會住宅”,大部分以“新建”為主。
2000年-2008年,民進黨主政臺灣,臺灣經濟就未見明顯改善。如今,民進黨候選人再次上臺,蔡英文如何解決經濟民生迫切問題,外界會以“放大鏡”檢視。漂亮的政見口號,能否實際拯救經濟民生,目前并沒有肯定的明確答案。
【第三道坎:政軍關系】
——島內政治生態變化 能否擺平矛盾分歧
此次臺灣選舉,臺灣立法機構民意代表也進行改選。選戰之中,新興小黨林立,這次有20多個政黨數百位候選人爭取席次。臺媒稱之為“第三勢力崛起”。
中國社科院臺研所研究員王建民對媒體分析認為,未來臺灣政治格局,新興政黨“偏綠”的較多,新興政黨雖會在經濟社會政策上與民進黨配合,但也會牽制民進黨對兩岸政策的調整。
事實上,民進黨對“第三勢力”也難以把控,面對第三勢力投入民意代表選戰,蔡英文喊出“進步大聯盟”,卻遭社民黨召集人婉拒。所以,對蔡英文來說,未來如何做好與“第三勢力”的溝通,是她要解決的問題。
傳統的臺灣政治是國民黨與民進黨的對立斗爭。此次選舉之后,這種對立斗爭不會立即消失。蔡英文如何處理好與國民黨的關系,也是一個問題。
此外,臺軍是傳統“偏藍”的群體,“偏綠”背景的蔡英文上臺,將成為臺軍新的統領者。如何面對臺軍官兵、如何解決未來臺軍面臨的問題,蔡英文無疑費思量。
【第四道坎:涉外事務】
——如何避免再嘗“烽火外交”惡果
蔡英文選前曾宣稱要“穩定持續‘國際關系’”、“與全球‘友邦’營造永續關系”等。馬英九辦公室發言人陳以信曾經批評,蔡如重回陳水扁當局當年的“烽火外交”政策,將給未來涉外關系帶來極大風險。
陳以信指出,民進黨過去執政八年的涉外政策自認為講究“實力原則”,但結果卻讓人不敢恭維,還讓美國政府認為臺灣是“麻煩制造者”,連陳水扁本人都被拒絕在美國本土過境。
他強調,民進黨執政時選擇“硬碰硬”的結果,就是使“邦交國”丟了9個。
國際社會普遍奉行一個中國的政策,以“一中”原則來處理涉臺事務,“臺獨”沒有任何活動的空間。陳水扁時期推動的沖撞性的涉外作為,最終遭遇了失敗。
如今,蔡英文上臺了,涉外事務如何避免導致大動蕩,也是她不能忽視的問題。
(官志雄 丁文蕾)
責任編輯:李牧晨
- 最新臺灣選舉 頻道推薦
-
2018選舉再與柯文哲合作?民進黨:征召有彈性2017-04-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