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配圖:2016年8月25日,蔡英文頭戴鋼盔、身穿迷彩防彈背心,在臺灣南部屏東縣舉行的“漢光32號演習”期間發表講話。
自蔡英文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以來,兩岸關系急轉直下。臺灣的軍事新聞也熱了起來,美國方面也頻頻在臺灣問題搞小動作。在這樣的背景下,臺灣的軍事戰略是什么?最新一期的香港某刊物刊登特約撰稿人李僑的文章,分析蔡英文的軍事戰略。
內容如下:
自兩蔣時代以來,臺灣軍事戰略像變戲法一樣不斷發生“豹變”,從“反攻大陸”到“防衛固守”,中途又變出“境外決戰”的叫囂。如今,守著經濟萎靡不振、兩岸關系面臨冷凍的處境,二度“執政”的臺灣民進黨當局號稱將推出迥異于前任馬英九時代的新軍事戰略。
據本港《亞太防務》雜志披露,在蔡英文的直接督導下,臺灣當局最快將于2017年1月確定新軍事戰略的名稱與內涵??梢钥隙ǖ氖?,這份軍事戰略既不會用陳水扁當局的“境外決戰”噱頭,也不會沿襲馬英九當局常說的“固若磐石”理念,而隨著軍事戰略改變,臺軍武器裝備研發與采購也會隨之調整,因此備受各界關注。
建軍重點是“不對稱”
當年在野時,蔡英文曾和民進黨“大佬”談過,早年陳水扁嚷嚷跟大陸搞“境外決戰”完全超出臺軍能力范圍、徒增笑柄,馬英九的“固若磐石”戰略又太過保守,如今,蔡英文入駐凱達格蘭大道,如何提出體現“三軍統帥”英明與權威的新戰略,成了一個重要課題。
知情人士透露,蔡英文曾向“國防部長”馮世寬提出過四個戰略原則:一是“國防自主”;二是由以前的“有什么,打什么”,改成“打什么,有什么”;三是不準美方干擾;四是與各方學者座談,不能閉門造車。其中,不準美方干擾有兩層含義:一是美方認為大陸對臺動武,最可能采取封鎖方式;二是兩岸若爆發軍事沖突,防衛作戰的準備應是設定美軍不會也不可能軍事介入,換言之,沒有臺美聯合作戰這種事。事實上,美方一直想探聽蔡英文當局的軍事戰略調整方向,由于臺美軍售關系,美國對臺灣防衛作戰的影響不言而喻。
蔡英文在2016年臺灣“軍人節”致辭時曾說,過去幾十年間,缺乏上層軍事戰略指導更新,各軍種按照自我本位建軍備戰,造成資源重復投入,導致軍事投入效應無法最大化。她認為,現在威脅形態已明顯改變,作戰思維應有調整,尤其是隨著募兵制逐漸到位,人力結構、人員數量和素質要求不同以往,臺軍在用人和經營管理上應有創新做法。據島內綠營人士透露,新軍事戰略很大程度上沿襲民進黨思想庫“新境界文教基金會”在2015年5月提出的“2025年臺灣軍事防衛能力”藍皮書的精神,著力構建應對大陸“第一擊”的“不對稱戰力”,即臺軍總體上不奢求對大陸“先發制人”打擊,但仍保留特定領域的防守反擊能力,重點構建在新領域的優勢兵力。
有意思的是,圍繞什么是“第一擊”,蔡英文在上任前曾到“國防部”詢問有關概念,有高級將領說大陸一發射導彈就算,也有高級將領說導彈快打到臺灣本島才算。由于涉及軍種對防衛作戰見解,蔡英文要軍方擬訂軍事戰略時一并澄清,“第一擊”定義要清楚,因為這直接牽扯到臺軍作戰指揮權責的歸屬。據悉,按照現行臺灣“國防二法”,面對“第一擊”的“反擊權責”由“國防部長”承擔,他下達指令并授權“參謀總長”執行。
在建軍方面,新軍事戰略會著重于“不對稱”領域,在財力負擔許可范圍內提供最優質的武器裝備,除了全面提升單兵個人裝備、延續現有采購項目外,蔡英文當局將以“對外合作、本土研制”的途徑,主動整建下一代軍事能力。
專家認為,如果實施新軍事戰略,將令未來的臺灣防務投資出現“大翻轉”。以建立“第四軍種”網軍為例,網絡戰沒有戰時與平時之分,是一場每分每秒都在進行的“無形戰爭”,一旦組建獨立軍種,絕非把各軍種下的相關資源加以結合就夠了,而是投入更多資源在新軍種身上。這勢必沖擊原來各軍種的預算分配,造成一場新的軍種資源爭奪戰。在敏感的潛艇部分,蔡英文早在上臺前就表達強烈的“潛艦(艇)國造”傾向,因此新軍事戰略會進一步推動臺灣自制潛艇的步伐,不過由于臺灣自制潛艇的技術難題甚多,很多關鍵技術還有求于人,前景是否如蔡英文所想的那么樂觀,仍有待觀察。
更微妙的是,2015年底,臺灣海軍建造兩棲船塢登陸艦與多功能直升機兩棲攻擊艦的“鴻運計劃”被曝光,原本規劃同時開工建造,但因外有美方壓力,內有“國防部”不支持的“夾殺”,最后臺灣海軍只好根據預算爭取與兵力需求的優先次序,確定先建造1.6萬噸級兩棲船塢登陸艦,待完工并通過作戰測評服役后,再建造1.8萬噸級“多功能直升機兩棲攻擊艦”。
臺灣當局人士曾提到,要維持現有海空投送能力以維護海上運輸線安全,并可執行海外人道救援與災害救助。要達到這項任務目標,除了空軍的P-3C反潛機和C-130運輸機外,就只剩海軍艦艇有此能力。這艘被“夾殺”的“多功能直升機兩棲攻擊艦”,其建造時程是否提前,就看蔡英文當局落實新戰略的決心了。
臺軍能撐多久?
當然,無論“蔡英文軍事戰略”如何布局,島內民眾最關心的還是兩岸萬一開打,“臺軍可以撐多久”這個話題--從蔣仲苓、唐飛、湯曜明、伍世文、李杰、高華柱、嚴明到馮世寬,歷任臺灣“國防部長”都會被“立法委員”問到。最新的動態是,2016年9月21日,馮世寬在“立法院”進行業務報告,他答復“立法委員”相關質詢時強調,“我們絕對能堅持超過一個星期以上。”相比過去,“一個星期以上”不是時間最短的,前“國防部長”唐飛當年曾說過只能抵抗幾天。
或許因為軍種出身不同,每位“國防部長”對臺海作戰構想都有自己的認知,所給出的答案背后也代表軍種的用兵思想。一般來說,臺海戰事能撐兩周是“標準答案”。但撐多久,因軍種見解有所不同,時間略有靈活性伸縮。一般而言,??哲娋J為,當他們的戰斗力耗盡時,戰事等于結束,而陸軍將領則認為要等到解放軍登陸占領才能算數,所以陸軍當“部長”的多半認為可以撐久些。
唐飛是幾位“國防部長”中認為臺海戰局所能撐的天數最少的人。他曾在“立法院”表示,臺灣的防衛重點不是撐多少天,即使如外界所說的臺灣戰備僅有14天,也早已決定出勝負了。唐飛是空軍出身,空軍持的論點是,如果臺海喪失制空權,海軍與陸軍失去空中掩護,戰局等于結束。至于陸軍,不少人認為可撐一個月,甚至更久,因為陸軍不認為??哲姶蛲炅?,戰爭便結束。在他們看來,解放軍得登岸,打完灘頭戰還要打城鎮戰,甚至有高級將領主張編練“山地旅”,到中央山脈打游擊。所以,解放軍要“占領”臺灣得要打上好一段時間,“兩周絕對拿不下來”。
有趣的是,李杰出身海軍,其“兩周說”剛好是分水嶺,空軍多半在兩周以下,陸軍則在兩周以上。當然也有例外,空軍出身的嚴明曾保證可打一個月,陸軍的高華柱則說不會少于一個星期。
事實上,臺灣防衛重點在于能否頂住大陸“第一擊”以及讓大陸付出多少代價,這樣的代價大陸是否負擔得起,與臺軍能撐多少天并無多少關系。臺灣“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張競認為,由于臺灣“國防法”第十條明確規定防務政策為“行政院”層面的職權,因此“蔡英文軍事戰略”到底是基于“國防部”層面來制定實施,還是通過“行政院”跨部會協調實施,其效果大為不同。如果各方勢力不能“擺平”,那么極有可能像當初馬英九當局推動募兵制,所有責任都推到“國防部”,卻在“行政院”層面得不到支持那般,變成“高度不足、格局不夠”的“夾生飯”。
張競還認為,“蔡英文軍事戰略”在推出之際如果沒有拿出配套的預算規劃,那也是“空中樓閣”,畢竟要辦成事少不了花錢。眼見島內經濟哀鴻遍野,如何籌措足夠的建軍開支,著實令蔡英文團隊傷透腦筋。
責任編輯:肖舒
- 臺媒:“太陽花”被告無罪 傷害臺灣“法治”精神2017-04-10
- 臺日關系提升?臺日“畸形戀”背后:日本如何“俯視臺灣”?2017-04-10
- 瓊瑤稱生死關頭拒絕急救手術 想要尊嚴死沒有痛苦2017-04-09
- 臺灣如何穩定生存發展?郝龍斌:關鍵在兩岸關系2017-04-09
- 福建平潭自貿片區:為兩岸經貿合作“提速”2017-04-09
- 薩德事件最新進展 美國考慮對臺軍售 臺灣欲讓美國在臺部署薩德?2017-04-08
- “新南向”打頭陣 柯文哲“大嘴巴”出師不利2017-04-07
- 薩德最新消息 美臺謀求“薩德入臺”貌似荒誕:其實醞釀已久2017-04-06
- 薩德最新消息 所謂美考慮售臺薩德和F35或只是談判籌碼而已2017-04-06
- 臺灣3月PMI為65.2% 創近56個月新高2017-04-06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臺軍裝備嚴重老舊仍用1911年制手槍打靶2017-04-1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