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中旬,臺防務部門正式向“立法院”提交了“四年期國防總檢討”。這是蔡英文當局首份防務報告,是其4年防務施政的依據,以及臺軍未來5年兵力整建與10年建軍構想的基礎。
但耗時10個月之久拿出的防務報告,并未如之前宣揚的那樣“會讓人耳目一新”,不但國民黨不買賬,連民進黨“立委”也挖苦稱:“真的不知道在講什么。”
蔡英文當局發布首份“防務報告”
2008年7月17日,臺灣立法機構效仿美國模式,修改“國防法”第31條,規定“國防部”應于“總統”就職10個月內向“立法院”公開提出“四年期國防總檢討”,以審視與確立“國防”戰略及軍事戰略,指明未來“國防”發展方向。其主要內容是針對軍事戰略修改、兵力結構調整、組織精簡、募兵制規劃執行及聯合戰力評估等議題,將臺軍轉型規劃與未來發展方向,向立法機構進行說明。
根據“國防法”相關規定,臺軍于2009年3月發布了第1份“四年期國防總檢討”,針對戰略環境變化提出因應未來挑戰的“國防”發展前瞻規劃和改革方向;2013年3月,臺軍公布了第2份報告;今年公布的是第3份,也是蔡英文當局上任以來的第1份,表明臺軍以4年為周期的“國防”總檢討已成為常態。
今年這份報告的架構主要包含“戰略環境”“戰略指導”“戰力整建”“國防改革”“國防產業”“護民行動”及“友盟合作”等7章25節。
其中,在第1章臺海軍事情勢部分,報告指出,大陸持續增加海、空及火箭軍等發展,延伸兵力投射與戰略打擊范圍,軍事實力日益提升;大陸國防經費逐年增長,裝備現代化進展迅速,并推動軍事改革,“已具備對臺封鎖、實施多元作戰及奪占外離島能力”。
在第3章戰力整建部分,報告指出,臺軍未來建軍規劃是以強化戰力保存及信息綜合戰力為首要工作,并規劃籌獲具備垂直或短距起降的F-35B型戰機;強化防空導彈能力、啟動各型艦艇更新計劃,提升地面部隊的遠程打擊火力和快速應變能力,以維持防衛作戰基本戰力,并推動潛艇“國造”,整建高速隱身艦艇、岸置機動導彈、快速掃布雷、反空(機)降與無人飛行系統等不對稱武器裝備。
針對解放軍對臺已具備“斬首”能力,在反空(機)降規劃上,未來除向美爭取采購“毒刺”單兵防空導彈,裝備防衛臺北的憲兵與陸軍部隊外,“中科院”也將研發同類型短程導彈。
此外,報告還指出,臺軍仍將維持目前21.5萬的兵力,為優化人力素質,初步規劃編設近千名“國防事務專員”,準備在不增加防務預算的前提下,由校級軍職人員到退休年齡后轉任為專員。
和2013年版的提法不同的是,今年強調以航天、艦船及信息安全3大領域為核心的“國防”產業發展策略。此外,報告還首次擬定“國防”產業發展策略,推動創新科技,擴大科研投資,以“國機國造”“國艦國造”推動產業發展動能,振興“國防”產業與促進經濟成長。
3月21日,臺灣“中科院”院長張冠群(左)與臺船董事長鄭文隆(右)正在簽署潛艇自造合約,突然一陣怪風吹走合約。
“有效嚇阻”調整為“重層嚇阻”
軍事戰略是臺當局建軍理念和政策的直接反映,帶有統領性和根本性,因此是防務報告的核心內容。早在1996年李登輝時期,臺軍就正式確立了“防衛固守、有效嚇阻”的軍事戰略;陳水扁時期提出“決戰境外”構想,將軍事戰略修改為“有效嚇阻、防衛固守”,凸顯攻勢色彩;馬英九時期,著眼兩岸和平發展新形勢,恢復為“防衛固守,有效嚇阻”。今年防務報告提出將軍事戰略調整為“防衛固守、重層嚇阻”。
所謂“重層嚇阻”,防務報告稱含義是:“發揮聯合戰力,使敵陷入多重困境,嚇阻其不致輕啟戰端。倘敵仍執意進犯,則依拒敵于彼岸、擊敵于海上、毀敵于水際、殲敵于灘岸之用兵理念,對敵實施重層攔截及聯合火力打擊,逐次削弱敵作戰能力,瓦解其攻勢,以阻敵登島進犯。”
負責報告的臺“國防部”戰略規劃司司長吳寶琨宣稱,“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的重點,就是要“將敵人主力部隊全部在水域間解決掉,不讓其有登陸臺灣的機會”。簡單說,就是“要把戰場拉離臺灣本島,不讓臺灣本島烽火連天”。馮世寬進一步表態稱,“重層嚇阻”不是防衛,是“一層層消滅”,有不同手段拒阻敵方;假如大陸對臺發起攻擊,臺灣不再是守勢,將通過“重層嚇阻”轉向更積極的防衛作戰。
聽起來挺鼓舞人心,但島內各界對該戰略并不看好。國民黨“立委”馬文君質疑,臺軍欲借灘頭、城鎮、海、空作戰多層截擊,累積小勝為大勝,但是否使臺灣人民成為“肉砧”?馮世寬回應說,“重層嚇阻”戰略意涵“可多方解釋”,但具備彈性、靈活運用戰力等優點。臺灣《中國時報》評論稱,如果“重層嚇阻”代表的是民進黨死守臺灣的決心,在都市鋼筋水泥中打游擊戰,不惜戰到一兵一卒,讓大陸即使拿下也只是一座座廢墟,兩岸若真走到這一步,可謂玉石俱焚,一場浩劫,令人不寒而栗。
現場質詢的“立委”則普遍認為“‘有效’改‘重層’并不能嚇阻解放軍”。國民黨“立委”江啟臣表示:“二者有差別嗎?”如果沒有“嚇阻”力量,“用多少層也沒有用”,只是不想用馬英九“防衛固守、有效嚇阻”戰略的文字而已。連一向“護主”的民進黨“立委”羅致政也坦承,“真的不知道‘國防部’在講什么”,且在美國軍語中并沒有“重層嚇阻”,未來要怎么跟美軍及國際說明都是問題。
有臺軍高層坦言,“有效嚇阻”是20年前提出的,那時臺灣海空軍兵力還可以應付,但現在兩岸軍力早已失衡,在沒有戰略“嚇阻”能力的情況下,根本達不到“有效嚇阻”目標。
“拒解放軍1300千米以外”?
防務報告指出,“重層嚇阻”有4個目標,分別為“拒敵于彼岸,擊敵于海上,毀敵于水際,殲敵于岸上”。針對報告內容,民進黨“立委”王定宇質詢,解放軍東部戰區直接面對臺灣,東部戰區陸軍基地距離臺灣最近是250千米,最遠是1380千米;海軍基地最近是800千米,最遠是1160千米;空軍基地最近是730千米,最遠是1020千米,臺軍是否有能力、有計劃、有信心,面對“敵軍”來犯、觸動第一擊時,能拒“敵方”在1300千米之外?“國防部參謀本部”作戰與計劃次長姜振中回應稱,臺軍“有這能力,訓練和計劃都有,且還在持續強化中”。馮世寬也聲稱,現在研發的武器較之前進步,有些導彈發展得不錯。
“將防御圈外推1380千米,深入大陸”,不禁讓人聯想到陳水扁時期的“決戰境外”構想。臺軍若想做到這一點,必然要使用馮世寬所謂的“發展不錯的導彈”。縱觀目前臺軍導彈種類,指的應該就是射程超過1000千米的“雄風-2E”巡航導彈。該型導彈是臺灣“中科院”以美軍“魚叉”反艦導彈為藍本研制的巡航導彈,具有射程遠、威力大、打擊突然等特點。
任何事情都怕有“但是”,說起臺軍往往都要用個“但是”。蔡英文無論用多么華麗的詞藻來表達“嚇阻”的意愿,都必須得考慮現實,即大陸對臺灣形成的壓倒性優勢。臺軍無論使用導彈或者其他裝備,都已經不可能逆轉自己的劣勢。
臺灣《旺報》發文指出,大陸遼寧艦航母編隊于1月繞行臺灣一圈,且幾乎每隔2~3天就有解放軍軍機貼近“海峽中線”進行偵察巡航,甚至在機上拍照就能拍到臺灣的山脈。臺當局現在卻信誓旦旦地說,未來能將解放軍拒于千里之外?文章稱,拒解放軍于1300千米外是一種什么概念?大陸東西距離長5200千米,也就是說臺軍有信心將兵力投射至大陸東部1/4的面積,這幾乎已隨時有“反攻大陸”的能力,還需要談什么“防衛固守、重層嚇阻”的用兵理念,直接回到蔣介石時期的“反攻大陸”即可。
紙上談兵色彩濃厚
這一版防務報告洋洋灑灑多達46頁,與馬英九時期相比,多了攻擊性,顯示臺軍今后將在“防衛固守”的同時,強化“攻勢作為”。這也正反映了臺軍一直信奉的所謂“刺猬戰術”。因應新的軍事戰略,臺軍建軍指導、演訓設計和裝備采購等,都將隨之變化。臺軍雖然不斷創造新名詞、喊出新口號,但并不具備實力,這也正是外界質疑臺軍方的原因所在。
這份報告未針對“嚇阻”實際作為、“國防”資源安排與運用、軍備采購方向、“國防”自主規劃等進一步說明,可謂是“作文100分,內容20分”。
第一,新軍事戰略經不起推敲。如果“重層嚇阻”不再是守勢,而是“一層層消滅”,意味著兩岸一旦開戰,臺軍準備打持久戰、消耗戰,但臺灣是彈丸之地,地域狹小,資源匱乏,經濟高度依賴大陸,更重要的是軍事實力不濟,試問臺灣有什么本錢可以實現目標?
第二,“國防”經費嚴重不足。防務報告提出了很多宏偉的目標,不但要“國艦國造”“國機國造”,還要試圖外購F-35等先進戰斗機,但臺軍2017軍費預算僅為3200億新臺幣(約合722億元人民幣),維持部隊日常運轉都已經有些捉襟見肘,又能從中拿出多少錢去買單機造價約8500萬美元的F-35戰斗機?況且,臺軍需要更新換代的可不止戰斗機一項。
第三,低出生率對兵員補充沖擊大。臺灣人口出生率是世界上最低的地區之一,且由于軍隊形象不佳,島內青年參軍入伍意愿普遍不高,如何招進來、留得住是個嚴峻考驗,馮世寬也坦承:“缺乏募兵兵源是‘國防’最大挑戰之一”。
我國:堅決反對“臺獨”
堅決維護臺海和平
今年兩會期間,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在記者會上對臺灣記者強調,我們對臺的方針是一貫的,明確的,就是要堅持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這個政治基礎,堅決反對“臺獨”,堅決維護臺海和平,維護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增進兩岸同胞的福祉。
責任編輯:林航
- 蔡英文“兜圈子”,兩岸關系如何能打破僵局?2017-11-09
- “一例一休”再調整,洪孟楷催蔡英文出面回應2017-11-09
- 蔡英文稱重大軍購用特別預算遭轟:子孫錢被揮霍光2017-10-31
- 美政府官網突然“撤旗” 臺灣緊張美國“更大更重懲罰”2017-10-10
- 賴清德將接班蔡英文?李登輝:他孝順,還要看表現2017-09-26
- 特赦陳水扁提案民進黨全代會闖關失敗 送中執會研議2017-09-25
- 蔡英文:黨團全力支持賴清德 吳敦義:為民喉舌2017-09-22
- 蔡英文將巡視臺海軍 官兵抱怨:停休刷漆刷好刷滿2017-09-21
- 賴清德率團隊宣誓 就任臺灣“行政院長”2017-09-08
- 賴清德支持度破5成 卻未拉抬蔡英文聲望2017-09-07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兩岸情懷·子午名雕書畫藝術展”在北京舉行2017-11-1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