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臺灣古建筑學家在晉“穿墻透壁”展中國古建之美
新華社太原5月20日電(記者王學濤、陳昊佺)八邊中一面墻被剖開的應縣木塔、上下分層掀蓋的紫禁城三大殿、縱剖的五臺山佛光寺東大殿……在臺灣古建筑學家李乾朗的畫筆下,中國古建筑復雜而優美的內部結構一覽無余。
5月18日至8月19日,李乾朗古建筑手繪作品在山西博物院展出。該展覽分為“話畫古建筑”“帝王的國度”“眾生的居所”“神靈的殿堂”4個單元,通過20種建筑類型、近百幅別具特色的古建筑手繪藝術作品,解剖呈現中國古建筑之美。
今年69歲的李乾朗來自臺灣新北市,畢業于中國文化大學建筑及都市設計系,曾任教于淡江大學、文化大學、輔仁大學、中原大學、臺北大學等高校,講授中國建筑史、古跡維護等課程。2005年起,他嘗試手繪古建筑的透視和解剖圖。
“為什么我要畫古建筑,而不用相機照呢?”李乾朗說,人們不到1秒鐘就能拍一張照片,大量照片拍完后都視而不見。于是他把相機收起來,開始靠眼睛看,畫古建筑可以讓他看到更多有意義的東西,尤其透視和解剖圖可以充分表現古建筑所凝聚的古人智慧。
李乾朗還以不少中外名畫為例,表達中國與西洋建筑畫的差異。西方畫師重視幾何學原理,使建筑在紙上呈現出立體感;而中國古畫家常將遠景畫在高處,或以長卷構圖,將廣闊的景色以多視點方法展現出來。
“在古代,中國人畫古建筑是不畫光線的,認為是永恒的。中國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留學回國后,1932年繪制的薊縣獨樂寺觀音閣的測繪圖,第一次以西洋畫法來表現中國古建筑。”李乾朗說。
位于中國北部的山西省,是目前中國古建筑遺存最多的省份,有“中國古代建筑博物館”的美譽。
李乾朗說,他1992年首次到訪山西,后來又有數次機會參訪了更多的山西古建筑,因此,在本次展出的圖繪中以山西古建筑的數量居冠。
對此,山西博物院院長張元成說,李乾朗教授像外科醫生一樣,在他的筆下古代匠師高超的工藝技術“原形畢露”,給觀者一種穿墻透壁的體驗。他希望以此為契機,不斷擴大海峽兩岸學術分享,推動海峽兩岸的學術交流,促進中華文化的傳播和傳承。
“古建筑是立體的史書,從選址到營建,無不深受儒、釋、道三家哲學思想的交互影響,承載著傳統文化的精髓。”李乾朗說,如果將一座中國古建筑,以簡明的透視圖表現,且必要時將屋頂掀起或打開墻壁,那這項工作將具有學術知識傳播與教育普及的意義。
目前,有關中國建筑的研究創作圖繪,李乾朗已經完成一百幅左右。他希望更多人參與到中國文化遺產圖繪的研究與創作中,這樣可以讓更多人理解一座古建歷經歲月滄桑、逃過天災人禍保留至今的不易,人們也就會更加珍愛我們的文化遺產。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咱厝“80后”女孩手繪環保表情包“鯉小寶”2019-03-06
- 花費半年走訪創作 老人手繪海絲風情2019-02-19
- 三亞:多位市人大代表熱議保護崖州古城 建風情旅游區2019-01-21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高雄市長韓國瑜:外銷要重品質 不能讓臺灣農2019-04-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