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臺灣媒體報道,臺北故宮院長陳其南早就在進行所謂的“三階段完成故宮轉型的藍圖”,要在2025年之前,將整建完成的臺北故宮改為“東方文書館”,除了留下70萬冊的圖書文獻之外,其他珍寶展品將會分散到臺當局中南部。
臺灣“中時電子報”11月20日發表評論說,臺北故宮擬在2020年起執行“新故宮計劃”,將閉館3年,并將重要文物分送3處,引起軒然大波。雖然臺北故宮發夾彎聲明將朝不閉館方向規劃,但無風不起浪,令人十分懷疑,這系列作為是借中國文物分散南遷,稀釋或逐步消滅中華文化。
“新故宮計劃”急急如律令,尚未環評,民進黨當局就大表支持,臺灣“政務委員”和“立委”決定了將國寶分批打散;選前大動作,難道是救選情?“新故宮計劃”之所以陸續傳出“陰謀論”,反映了博物館在決策過程中,專家意見和社會對話遭到漠視。翠玉白菜計劃送至日本縣級博物館展覽,以及最近在臺中花博展出,被譏為國寶淪入菜市場。依據“故宮博物院藏品出借作業須知”,文物出借對象以與故宮有長久合作關系者優先考慮,并應考慮文物安全;即便是大型展覽,也須專案嚴審。這兩起展出,符合該作業規定嗎?
從文物安全而言,位于嘉義縣的“故宮南院”外12獸首都被潑漆、移除,誰能保證分送“故宮南院”、“中研院”和“國美館”的文物能安全無虞?一旦發生毀損破壞,陳其南負得起責任嗎?
臺北故宮博物館,除了典藏、展示外,文史和文物的研究也是一項國際指標。令人十分憂心的是,故宮分散的文物未來勢必不利于近便和系統性的文物研究;文物南遷,研究和行政人員如何安置,都是問題。如果“新故宮計劃”只不過是打倒傳統、“去中國化”的招數,這種政治性的操作既不敢面對歷史,也將造成人才流失,讓故宮體質更為虛弱,逐漸成為平庸低俗的展場。
這些來自故宮和史博館的國寶也需要恒溫、恒濕和燈光控制等保存設備與展示空間,這3處展存館的條件足夠嗎?此外,編目管理更重要。過去臺北故宮國寶系依紫禁城、“中研院”和“軍機處”等來源而編目編號,如果臺北故宮內部重新編號,刪了履歷,隨著資深員工退休、離職,有心人士來個魚目混珠,國寶被掉包的可能性極大。尤其,現在科技仿制高超,將來誰來鑒定和驗收?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臺北故宮擬改建卻只開“說明會” 被批蒙混2019-03-21
- 黃智賢:希望“國寶”運回大陸去 臺灣已沒能力保護2019-03-04
- 從臺北故宮閉館看臺當局“去中國化”的政治算計2018-11-15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臺網友:“內憂外患”不斷夾攻 蔡英文處境相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