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3月4日電 一名大學女生日前在臺北斑馬線上遭公交車碾壓,不幸死亡。據統計,2018年臺北市公交車肇事件數達507件,較上年陡增141件,平均每天發生1.38件。
據中央社、《中國時報》等臺灣媒體報道,中國文化大學女學生張恒綿2月在校園附近行經斑馬線時,遭右轉公交車卷入車底、不幸殞命。因該女生是臺灣知名網球運動員謝政鵬的女友,事故引發各界關注。
張恒綿的告別式本月3日舉行。《聯合報》4日指出,穿梭大臺北地區的臺北市公交車路網密度全臺最高,公交車意外頻傳。2018年發生的507件公交車交通事故中,“未注意前方人車動態”和“換道不當”并列肇事原因之首,其次是“未保持行車安全間距”和“左右轉違規疏失”等。
據臺北市公共運輸處統計,臺北市2016年公交車肇事件數達570件,創2012年以來新高,為此,交通局2017年起推行公交車安全駕駛試辦計劃,包括在公交車內裝設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簡稱ADAS),避免司機疲勞駕駛,前方車輛距離偵測系統、車道偏移警示等,當年度公交車肇事降低至366件。但目前裝設先進駕駛輔助系統的公交車僅有70輛,在車輛數、行駛里程數、路線數變化不大的情況下,2018年公交車肇事件數仍發生大幅反彈。
臺灣汽車客運產業工會理事范光明表示,公交車肇事一部分原因是A柱遮擋司機視線,騎車人或行人位于司機30度至45度角位置,經過A柱時宛如“消失的一秒”,卻也是“致命的一秒”,時常瞬間發生事故。
涉碾壓張恒綿的公交車所屬公司大都會客運表示,將給公交車加裝盲點偵測系統,只要公交車視線死角有人車靠近,就會警示司機注意。臺灣公路總局明年起將強制公交車、游覽車、大貨車等大車強制配備行車視野輔助系統。
此外,近年來臺灣發生的機動車碾壓行人事故多發生在斑馬線上。兩年前,美國神經科學權威布里吉曼,走斑馬線穿越臺北市仁愛路時遭公交車撞死;一年前臺灣清華大學物理系博士林仲桓、臺大醫師曾御慈遭酒駕男子撞死,也都發生在斑馬線上。另據統計,近5年有758位年長者死于車輪下,時間多集中在光線不佳的清晨或黃昏。
有臺灣學者指出,臺灣斑馬線設計有三大不當:位置不當、缺乏防撞功能、照明不當,讓斑馬線成為行人的潛在殺手。過去臺灣思維大多以車為主,但必須慢慢扭轉這觀念,多一點路權留給路人。臺灣當局在推行“前瞻計劃”時,應擴大改造道路,盡速改造斑馬線設施。(完)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臺灣至俄羅斯物流新通道開通2019-03-29
- 連續11年位列第一 臺灣水果“登陸”廈門口岸最便捷2019-03-28
- 對不起,福州要“消失”了,看著看著就哭了……2019-03-28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臺網友:“內憂外患”不斷夾攻 蔡英文處境相2019-03-30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