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臺北4月1日電 (記者 路梅 畢永光)臺灣地區的兒童節將近,在一片為孩童慶祝節日的歡樂氣氛中,低生育率、少子化的話題再度浮上臺面,還有媒體焦慮喊出“大家都不生,兒童節誰來過”。
香港與臺灣地區4月4日兒童節源自1931年,當時“中華慈幼協濟會”為響應國際倡議,提議將每年4月4日定為兒童節,這一習慣沿續至今。今年臺灣各縣市、組織機構和商家,早從3月底就開始舉辦兒童節相關活動。
歡快之余,焦慮情緒在蔓延。2019年伊始,臺灣行政當局內政部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臺新生兒人數僅18.16萬人,跌至8年來最低,生育率為1.06。新生兒數量年年縮水,老齡人口不斷增長。官方機構預計,少子化趨勢將持續。2020年,臺灣死亡人口將超過出生人口,自然增加率由正轉負;2036年,18歲人口開始持續低于20萬人;2054年總人口將低于2000萬人。
臺灣“央行”總裁楊金龍日前指出,少子化將導致勞動供給縮小,如果勞動參與率也縮小,將影響經濟成長率。
什么原因導致臺灣人不愿意生育?臺灣yes123求職網4月1日發布的最新調查發現,20歲以上成年上班族當中,過半(50.1%)受訪者“沒有計劃生小孩”,其中,已婚受訪者中有四成表示沒有生育計劃。
為應對少子化沖擊,臺當局去年開始積極推動“少子化對策計劃”,意在通過提供平價幼兒園教保服務和育兒津貼等方式,減輕年輕夫妻養育負擔,提升民眾生育意愿,希望達成2030年生育率回升到1.4的目標。
然而,現有的鼓勵生育政策難以提升受訪者生育意愿。yes123求職網發言人楊宗斌分析指出,除了低薪、工時長的職場環境之外,高房價、教育環境、治安問題等都是“拒生”或“懼生”的導火索。有民眾直言,現在大環境不佳,大人對于自己的未來都很茫然,不愿再生孩子讓他們繼續受苦。
臺灣社會學者薛承泰也對媒體指出,育兒津貼不足以成為生養孩子的誘因。提高民眾生育意愿的條件還包括對當局的信任度,政治氛圍,居住環境是否適合孩子成長,以及社會福利,經濟與勞動等各層面。(完)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臺灣PMI連續5個月呈現緊縮 指數有上揚趨勢2019-04-02
- 臺灣恒春機場“養蚊”16年 能否“起死回生”?2019-04-02
- 臺灣至俄羅斯物流新通道開通2019-03-29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高雄網絡點閱熱度12億!韓國瑜喊話:百年難得2019-04-0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