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在矛盾中進步,在不斷解決矛盾過程中實現發展。臺灣社會有諸多矛盾,比如“統獨”矛盾、省籍矛盾、南北矛盾、漢族和少數民族矛盾、執政者和人民群眾的矛盾等等,如今省籍矛盾漸漸消失,人民認識到“臺獨”毫無可能,南北矛盾、漢族和少數民族矛盾雖然難以解決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緩和,執政黨與人民群眾的矛盾不但根深蒂固而且隨著選舉定期化反而形成了“動態穩定”的局面。因而,執政的民進黨與人民群眾的矛盾,就成為現階段臺灣社會的主要矛盾。
生產力是社會發展最根本的動力和最終決定力量,顯然,臺灣地區的一整套制度安排是不適應生產力發展要求的,集中表現為拒絕新生事物,投資審查緩慢,排斥特定境外資本,同時缺水缺電缺土地又不利于本地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等等。
民進黨可以無視前三點,但對擁有選票和資本的島內投資者不能忽視,每逢選舉還得討好。日前,意欲代表民進黨競逐2020的賴清德在反思去年選舉大敗時表示,他認為“民進黨沒辦法得到人民支持”的原因是,“這兩年來中小企業沒有實質得到政府協助”。
“沒辦法得到人民支持”,從某種層面解讀就是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的阻礙因素。近日,親民黨不分區陳怡潔表態參選臺北市第二選區“立委”,呼吁所有非民進黨陣營如泛藍、白色力量等共同組成“非綠平臺”,整合最大力量挑戰民進黨。她的理由就是,“2020大選最重要的是換掉阻礙臺灣進步的民進黨”。
2016年以來,親民黨與民進黨在臺灣內部治理問題上多有合作,如今“準盟友”倒戈,對民進黨的傷害也是不小的。“進步”從民進黨的自詡變成了民進黨的對立面,未能認識對立統一規律、未能遵循生產力發展要求和人民群眾意愿,是其關鍵因素所在,只有解決目前的矛盾,臺灣社會才能實現發展。(李東海,四川省臺灣研究中心,江蘇省臺灣研究中心兼職助理研究員)
(本文系投稿作品,不代表中國臺灣網觀點)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發力融合發展 提升閩臺經貿合作水平2019-04-08
- 廈門“60條惠臺舉措”推出一年已落地見效 臺胞紛紛點贊2019-04-08
- 角逐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郭臺銘正面回應了2019-04-08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面對酸言酸語 韓國瑜霸氣回應:盡管來 不用客2019-04-1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