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臺灣文化創意產業起步早,但IP變現(意為利用知識產權盈利的商業模式)這個詞仍然新鮮。”成功運營臺北知名文創園區華山1914近12年,王榮文卻不認為文創是可以在島內立即變現的產業。
作為“情系齊魯——兩岸文化和旅游聯誼行”參訪團團長,王榮文近期率百余名兩岸文化界人士在山東考察。
記者專訪時,他談起自己對兩岸文創產業發展的看法。
臺灣早期,文創產業發跡源自都市更新的需要,從空間上推動老舊社區改造;之后衍生出業內有關文化產業化和產業文化化的爭論。王榮文分析,后者強調挖掘故事和歷史,早期的文創產品借此方法吸引消費者注意。
“臺灣人‘自命清高’,即使很早開始重視保護著作權及智慧財產權,卻始終堅持‘文創即追求美好生活’的簡單概念。”王榮文說。
相反,大陸近年在論證文創地產、文旅商業、特色小鎮以及IP變現方面有了更為清晰的商業模式。隨著兩岸業界交流逐漸頻繁,王榮文接到過多座大陸城市的文創產業合作邀約,但絕大多數因無法給予快速變現的方案而告吹。
“大陸城市發展步調快,臺灣沒法相比,我們在臺灣的成功經驗也無法在大陸復制。非要有一些經驗借鑒的話,我會提文創產業的在地化以及尋找相關的在地人才。”
談到“產業在地化及在地人才”,此行隨團的臺灣青年張呈遠引起了王團長的注意。
張呈遠來自臺灣云林,學習鼓樂的他八年前選擇在文化氛圍相對淡薄的家鄉組建樂團。度過多年的艱難期,一個排練場建在田間地頭的現代化樂團初具雛形。
像張呈遠這樣攜藝術文化事業回鄉經營小型劇團、展覽機構的臺灣年輕人,近年在各地如雨后春筍。王榮文認為,從經濟角度考量,在云林組建樂團是生存不下去的,但顯然他更看重的是打鼓本身,并抱著“認識地方、認同地方、榮耀地方”的想法實現長期經營。
王榮文感同身受,“張呈遠們”的愿望與40年前自己那一代文人投入文化事業的初衷異曲同工。
上世紀70年代中期,王榮文胸懷改造社會的滿腔熱血進入彼時欣欣向榮的出版行業;后來成立自己的公司,旗下遠流出版逐漸成為華語出版界的一面招牌,將金庸、李敖、柏楊等大批文學大家招致麾下、出版代表作。
2007年,遠流出版與其它兩間公司組成聯盟獲得了重構臺北華山藝文特區的機會。同年底,華山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民間簡稱為華山1914)開始營運。時至今日,該地展覽云集、演出不斷,是全臺最熱鬧的文創社區,也被文藝青年視作到訪臺北的首選地之一。
新的事業引來更多關注,但王榮文從不認為自己離開了出版行業、另起爐灶。他覺得,紙本出版、數字出版和“空間出版”一脈相承。他過去是把“聰明腦袋們”的作品透過傳統出版物傳遞給受眾,華山1914則是將新世代中“聰明腦袋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想法,經由文創產業展現。
至于這個時代什么樣的生活算是美好?王榮文表示個體看法不同、難形成統一答案。但他篤定,社會積極為年輕人提供一個相對公平舞臺以“尋找各自生命的出口”,會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完)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文旅融合 海峽兩岸(東山)關帝文創設計大賽啟動2019-05-08
- 海峽兩岸(東山)關帝文創設計大賽啟動報名2019-05-05
- 第六屆福建文創獎啟動 以文創引領城市IP2019-04-30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郭臺銘承諾若當選每月只領1元薪水:我出來不2019-05-29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