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1月7日電 綜合臺媒報道,大陸4日出臺《關于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26條措施”)。臺媒持續關注,有評論稱,“惠臺26條”,不只是去年“31條”的優化升級版,更是針對臺灣企業與民眾在大陸的短項,具體截長補短,創造多贏。
11月4日,2019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在南京開幕。大陸方面最新出臺的《關于進一步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引起與會嘉賓熱議。中新社記者 泱波 攝
然而,大陸出臺的“惠臺26條”措施,民進黨當局卻反射性的回擊和抹黑。有綠營“立委”擔憂關鍵技術流失,臺當局經濟部門“次長”林全能6日表示,兩周內會提出相關措施和因應之道,將對臺灣企業到大陸投資或合作采更嚴格審查。他提醒臺灣企業界注意,不要被“惠臺26條”措施“欺騙”,并表示會把關,不要讓臺灣技術、資本、人才流到大陸。
針對林全能的說法,臺灣商業總會理事長賴正鎰表示,“惠臺26條”內容比去年的“31條”更具體,這無論對已經在大陸投資、或是有意去大陸投資的臺商來說,都絕對有利。
他認為,臺灣當局只覺得是“欺騙”,像是“酸葡萄”心理。他指出,5日結束的兩岸企業家峰會統計,臺商投資大陸金額在過去一年又增長了4成,臺商的觀點很客觀,哪里的投資環境好、有較多機會,就會過去,“不是政治力可以阻擋的”。
臺灣工業總會秘書長蔡練生則無奈表示,人家要給好處,我們反而罵對方,“惠臺26條”對臺商一定是有利,例如根據“26條”,未來臺灣人也可在海外尋求大陸駐外資源協助,“怎可說是欺騙不欺騙”。
10月19日,兩岸記者來到廈門杏林(集美)臺商投資區,近距離感受三十年來發展的變化。 中新社記者 楊伏山 攝
臺灣《中國時報》6日刊文指出,在蔡英文當局的眼里,兩岸之間是零和競爭。即使大陸方面提出的措施對臺灣人民的福祉,尤其是年輕世代的發展有幫助,都必須負面解讀,都必須定調為不懷好意、居心叵測。這種回應方式,注定了會讓兩岸官方關系走入負向循環,越來越冷,越來越僵。但是,這種“官方冷”擋得了“民間熱”嗎?
文章稱,“惠臺26條”的出臺,意味著大陸方面有充分的信心和能力,通過進一步的市場開放和同等待遇,優先和臺灣同胞分享大陸的發展機遇。蔡英文當局的因應態度只是暴露了民進黨執政的無能和心虛,把經濟實惠解讀為政治陰謀。但是,不善用大陸提供的機遇,臺灣還有什么出路?
該報在另一篇題為《惠臺一波波 民進黨走下坡》的署名文章中表示,面對大陸惠臺及爭取臺灣民心,民進黨當局若只會反射性的回擊和抹黑,更加證明其沒有處理兩岸問題的能力,就等著被下架吧。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臺南市又一所高中疑發生食物中毒 116人腸胃不2019-11-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