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記者 張天行】蔡英文當局上臺以來一邊倒地采取親美政策,目的之一就是希望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議(FTA)。不過雖然臺當局一再宣稱現在是臺美關系最好的時刻,但在利益面前,美國貿易代表還是否認了與臺灣簽署FTA的可能性,給民進黨潑了一盆冷水。
據臺灣《中國時報》10日報道,眼見大陸和美國不斷發生沖突對抗,民進黨當局企圖趁機開啟與美國的自由貿易協議談判。在華盛頓,鷹派勢力要求全方位加大對北京的施壓,其中國務院和國家安全委員會提議推動美國與臺灣簽署自由貿易協議,認為這樣可打到北京“痛點”。早在去年12月,美國眾議院就有160名眾議員聯名致函美國貿易代表萊特希澤,呼吁啟動美臺FTA談判,為美國創造就業機會,同時闡明美國對臺以及區域的安全承諾。7月30日,一向親臺的參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賈德納也致函萊特希澤,促其展開美臺之間的FTA談判,深化與臺灣的經貿關系,還聲稱希望在本屆國會議員任期結束前(2021年1月3日)看到美臺簽署自貿協定。不過知情人士透露,萊特希澤近日致函得州共和黨參議員康寧稱,“美臺雙方仍面臨長期的貿易壁壘。臺灣限制美國牛肉與豬肉產品進入巿場,盡管臺灣先前曾承諾解決這些問題”。
實際上在今年3月美國開始施行的“臺北法案”也談到這一點。該法案稱,“美國是臺灣第二大貿易伙伴,臺灣為美國第11大貿易伙伴,并且是關鍵的美國農產品出口對象”。《經濟日報》稱,此條文挑明“臺灣對于美國的貿易貢獻只有中等程度,臺美FTA有益美國的關鍵是美國農產品出口。大幅度開放美國農產品進口(美豬),是美國國會提出的FTA條件”。
臺灣遲遲不開放美豬進口主要有兩個層面考慮:一是食品安全,雖然美方堅持瘦肉精對人體健康無害,但島內食安團體對此說法有疑慮;二是美國豬肉的低價優勢,恐怕會讓島內豬農的生計受到影響。以臺灣已經開放的雞肉進口為例(美國為大宗),其低價迅速搶占了臺灣餐廳市場,2005年開始全面開放進口,當年進口量就有7.4萬噸,到2018年年底達20萬噸,市場占有率達55%,已經超過本土雞肉產量。有臺媒預測,如果全面開放美豬進口,可能十年內低價美國豬肉就會全面占領團膳(團體用餐服務)與平價外帶食品,席卷臺灣豬肉市場的三成到五成。
從2000年至2020年,無論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執政,雙方交鋒的戲碼一再重復上演。2006年陳水扁執政時期,曾向世貿組織預告準備解禁瘦肉精,結果遭到民間團體和國民黨的強烈反對。2012年馬英九執政時,國民黨表示愿意有條件開放美國牛肉,民進黨不惜占領“立法院”議場主席臺5天4夜,最終擋下這項提案;2016年民進黨再度執政,誓死抵抗美國豬牛的人變成國民黨。
針對美國再次開出FTA條件,國民黨主席江啟臣10日表示,國際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和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此時阿扎在臺灣簽署衛生合作備忘錄,貿易代表卻在華盛頓否決FTA,“這代表什么樣的意義?蔡政府應該謹慎思考”。“立委”謝衣鳳稱,豬農一直反對開放美豬進口,這對他們無疑是很大的沖擊;而且相對于質量好的臺灣豬肉,若市面上多了很多質量參差不齊的豬肉,不利于消費者權益。她呼吁民進黨不能過度傾向美國,這樣對臺灣“外交”處境沒什么好處,“如果美國真把臺灣當作盟友,應該對臺灣有更多經濟承諾或是讓利”。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書記長鐘佳濱稱,美豬美牛是臺美簽署FTA的負面因素,但一旦正面因素大于負面,對于未來臺美合作的可能性并不需要悲觀看待。臺“經濟部”官員稱,近來臺美關系更加緊密,也反映在雙方投資上,如臺塑、臺積電赴美投資,“只是洽簽FTA本來就比較困難”。 《中國時報》10日評論稱,民進黨的蕭美琴擔任駐美代表,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與美國簽署自由貿易協議。如今美國開出條件,“對照民進黨在野時,激烈反對含瘦肉精的美國豬牛進口,如今是否為了拼外交,過去的堅持也改變了?”聯合新聞網10日稱,美國貿易代表署(USTR)無意洽簽美臺自由貿易協議一事,“戳破了史上最佳的臺美關系,也讓外界清楚了解臺美關系的虛與實”。
責任編輯:唐秀敏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民進黨當局與美國軍事勾連,勢將臺灣帶入險境2020-08-05
- 兩岸經濟融合大勢所趨 民進黨想阻擋白費心機2020-07-31
- 民進黨雙標日常:曾主張黨政軍退出媒體,如今伸黑手控制媒體2020-07-30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高雄市議長在住處墜亡怎么回事? 14樓住處墜2020-08-1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