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二〇年的臺灣醫療科技展上,展出了許多亮眼智慧醫療產品。(資料圖片)
參觀人士在體驗臺灣的智慧問診機器人。(資料圖片)
一場新冠肺炎疫情,讓大健康產業在全球掀起發展熱潮。臺灣憑借電子產業和醫療服務方面的優勢,把重點集中在智慧醫療領域。新的醫療機器人、新的人工智能診療及醫療影像識別方式、新的智能藥物開發、新的智能健康管理模式不斷推出,島內專業人士認為,過去需要一家大醫院才能提供的醫療服務,將漸漸朝向“去集中化”的方式,往社區發展,深入每個家庭。問題是,隨著智慧醫療技術越來越先進,傳統醫生的角色是否將會被取代?
功能強大
臺灣陽明大學醫管所教授唐高駿對這個問題作出了回應。唐高駿表示,人工智能技術在影像、病理等相對固定的病人信息判斷上,已有非常顯著的成效,現在臺灣各大醫院都在積極將人工智能技術運用于疾病預測。
然而,人工智能可以輔助醫生做出正確、迅速的診斷,但患者的情緒、偏好及言談舉止等“人文變量”,卻不是一下就可以交給計算機處理的,且醫生的職責并不只限于判斷影像和病理信息,因此,唐高駿認為,未來人工智能還是難以取代醫生的角色。
不過,唐高駿對智慧醫療的強大功能還是給予充分肯定。他說,過去醫生大都利用經驗來做出診斷,往往也“說不出所以然”,似乎只能靠經驗、直覺。但借由人工智能技術搜集到細微的信息,醫生可以發現一定的“判斷路徑”,未來這甚至可能顛覆傳統的醫學訓練模式。
“智慧醫療已被大量使用于醫療影像、健康風險預測系統等。”臺灣交通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曾新穆舉例說,糖尿病患者眼部容易病變,他所在的研究團隊結合深度機器學習和巨量分析技術,研發出“視網膜病變自動辨識系統”,并與臺灣多家醫院合作,收集到幾十萬張影像,用人工智能技術辨識眼底影像,平均1到2秒可完成一張眼底影像判讀,協助醫生找出潛在病患,準確率達到90%以上。
深入社區
曾新穆希望他們研發出的“視網膜病變自動辨識系統”,未來可以普遍推廣至社區,而非擺在醫院的眼科診室,甚至可以與小區藥店合作,當糖尿病人定期回診或是拿慢性處方箋時,經簡單儀器“快速照一下”,就能篩檢出早期眼底病變的病患。
這樣的應用場景,也勾畫出一種未來醫院的設計理念。“過去需要一家大醫院才能提供的醫療服務,將漸漸朝向‘去集中化’的方式,往社區發展,以家庭為導向轉型。”臺灣交通大學副校長林奇宏的觀點,無疑象征著“推倒”了傳統醫院的“圍墻”。
在不久前舉辦的2020臺灣醫療科技展上,桃園市聯新國際醫院就以“無圍墻醫院”主題參加展覽。基于智慧醫療技術,該醫院將智能病房搬到展會會場,搭配全新的專業服務機器人,展出智慧病房、無圍墻ICU、高端睡眠科技中心、運動醫學“安全動”、聯新營養“健康吃”等技術服務,吸引觀眾駐足。
該醫院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推動智慧醫療的關鍵,不只是儀器設備的科技化,還要提升醫護專業的軟實力,優化整合患者就診的流程系統與制度,借由數字科技的力量,突破時間空間限制,將病人與家屬需求、醫生診察治療、護理照護關懷3方面,做有效率的串接整合,達到“以人為中心”的全面醫療服務效果。
尚需突破
林奇宏認為,數字科技應用于智慧醫療的各種模式已日漸成型,但智慧醫療的付費或商業營運模式仍待積極探討與開發。“一項有用的智慧輔助醫療流程在實際應用時,到底是由服務提供商、服務接受者、服務提供單位(醫療院所)付費,還是保險業者(商業保險或政府主導的健康保險)付費?以何種方式付費?”林奇宏表示,這個問題的答案,恐怕還得在實際就診中不斷摸索和求證。
島內專業人士普遍認為,智慧醫療時代的來臨和普及,不僅有賴于技術本身,更有賴于商業模式上的突破,這也是目前臺灣各個產業面對數字轉型所遭遇的問題。
臺灣的醫療信息化程度其實很高,在2000年就已完成醫療流程自動化,2020年幾乎全面無紙化,但這離醫療的數字轉型還有一定距離。因為即使醫療信息系統已經普及到全臺灣的醫療院所,醫生看診的方式卻不能擺脫傳統制約。善用5G通訊網絡與人工智能物聯網,逐漸取代傳統面對面的問診就醫模式,設計出一套新的醫療服務流程,這才是真正的醫療數字轉型。
受疫情影響,2020年起各式各樣的遠距醫療模式在全球相繼推出。醫療領域人士預見,在新冠肺炎疫情平緩之后,全球對于醫療病患的診治模式將有大幅度的改變,普及智慧醫療的機遇,或許就蘊藏于其中。(記者 汪靈犀)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新華國際時評:臺灣問題不是美少數反華政客的“翻本籌碼”2021-01-11
- 臺灣氣象部門:臺灣東北部海域發生里氏5.7級地震2021-01-11
- 跳船VS發瘋 香港媒體要臺灣快做選擇2021-01-08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臺“衛福部”搞不定“冷鏈” 致新冠疫苗配送2021-01-1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