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臺灣網5月11日訊 2021年春節前夕,在臺北市廣州街二百六十五巷三號,一座金碧輝煌的百年老宅前,四位長者每人手持一本書,留下了一張珍貴的合影,這張合影見證了一段由兩岸合寫一個家族傳奇的動人故事。故事要從由臺灣已故知名企業家黃河明先生撰寫的一本家族史《種德傳芳——黃東發先生與吳鸞女士百齡紀念書》說起,主要講述了他的父母長輩的生平事跡。
艋舺土地公與臺灣電力功臣——黃氏兄弟的故事
上世紀初,臺灣還處于日本殖民統治時期。在今天臺北市的前身、當時被稱為艋舺的地區,有一戶姓黃的貧苦家庭,父親黃阿涂是做粗工的。四個兒子當中,老大早逝,排行老二的黃春生就在父親過世后擔起了大家族中家長的角色。為了幫補家用,年幼的春生每天上學前、下課后都要上街售賣炭材。由于家境貧困,他只上完小學就輟學了。但是,求學若渴的他靠著自學寫得一手好字和文章。春生為人熱心,經常幫鄉鄰代書家信,加上交際能力極強,而且積極參與地方公共事務,慢慢在當地政界嶄露頭角。從1951年開始,黃春生在艋舺寶斗里當了約三十年里長。期間,他憑著一腔正氣和對家鄉的熱愛,致力于洗刷寶斗里在日據時代幾乎等同于色情業的污名,倡導茶青、水清、人情親的正當休閑風氣。1951年,他在淡水河邊開設了臺灣第一家知名露天茶座——河乃莊,并帶動附近陸續開設了三十多家露天茶座。這些茶座成為鄉里居民、離鄉老兵和文人雅士休閑聚會的場所,也成為臺灣流行歌手的搖籃。此外,他還在當地慈善、宗教、新聞、文藝等機構身兼多職。聲望漸隆后,他開始擔任臺北江夏黃種德堂大宗祠董事、艋舺龍山寺董事等重要職位,直至辭世。由于他一生熱心公益,致力于保護和傳承傳統文化、提升地方人文生活品質,又活到一百零五歲高壽,被鄰里居民昵稱為“艋舺土地公”。在百歲生日前夕,黃春生為后輩族人寫下了“慈悲為懷,愛人如己”的八字家訓,這正是他一生為人處世的真實寫照。
黃東發是黃春生的幺弟,也是黃河明先生的父親。由于是家中老幺,他備受疼愛,在家境艱困的條件下,仍一直接受教育。加上天資聰敏、勤奮好學,他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臺北工業學校,并進入臺灣電力株式會社工作。在那里,他結識了后來的人生伴侶——吳鸞女士。二戰末期,東發先生與臺灣電力設施一道經受了戰火的洗禮,他個人在一次回家途中差點被美軍飛機炸死,而臺灣電力設施則被戰火嚴重損毀。臺灣光復前夕,一名日本工程師預言:“不出三個月,臺灣將會一片黑暗。”當時臺電六千多名員工,大專畢業的臺籍職員只有十幾人,日本人撤走后,臺灣電力的恢復與重建確實面臨巨大困難。然而,在以黃東發先生為代表的臺灣電力工作人員艱苦努力下,臺灣島短時間內就修復了大部分設備,并于1948年全面恢復供電,打破了日本人的預言,大長中國人志氣。此后,東發先生繼續為臺灣電力事業奔走,直至1980年從區域經理的職位上退休。他將一生的精力奉獻給了臺灣的“光明”事業,堪稱臺灣“電力功臣”。黃河明先生說,他從父親身上學到的生命智慧是:“做事要認真,做人要誠信”。
黃春生和黃東發兩兄弟雖然人生道路迥異,但他們的為人處世都深受中華傳統文化熏陶,也謹遵了黃氏祖訓教導。他們的人生經歷,可以說是上世紀臺灣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即一方面奮力推進現代化建設,另一方面又無比珍視中華傳統文化。正是由于臺灣有千千萬萬象黃氏兄弟這樣的同胞攜手奮斗,才造就了今天兼具傳統與現代之美的寶島臺灣。
種德傳芳——一位臺灣現代企業家的家國情懷
黃河明先生是臺灣知名企業家,曾擔任臺灣惠普公司董事長、悅智全球顧問公司董事長等職務,并榮獲“李國鼎管理獎章”、“HP全球總裁品質獎”。這位享譽國際的現代企業家,在67歲時親自編撰并出版了一本家族史——《種德傳芳——黃東發先生與吳鸞女士百齡紀念書》。這本家族史以他的伯父、父母雙親的生平事跡為主要內容,追溯了黃氏家族的歷史根源,介紹了黃氏家族渡海來臺的落腳點之一——艋舺的歷史風貌以及黃氏家族在艋舺墾殖發展、最終成為當地望族的經過。全書除了作者自述,還收集了大量親友信件、訪談和珍貴照片,字里行間洋溢著對父母長輩和大陸黃氏先祖的孺慕之情。書的最后一章,特意記載了作者于2012年6月利用去廈門出差的機會,到晉江市池店鎮潘湖村黃氏宗祠尋根祭祖的經過,作者稱之為“一趟豐富的心靈之旅”。
在書的后記中,黃河明先生這樣解釋書名“種德傳芳”:“我希望有機會讀到這本紀念書的子孫后代,除了能和我一樣,緬懷先人的事跡外,對于他們所強調的價值觀能夠深入理解。在待人處世方面緊守分際,認真負責;在自己從事的工作崗位上,發揚先祖父母傳給我們的美德和能力,造福人類社會。”拳拳赤子之心、殷殷囑托之意,躍然紙上。
江夏黃在臺灣——兩岸共同書寫黃氏家族故事
黃姓是臺灣第三大姓氏,約占臺灣總人口的6%。武漢市江夏區是黃氏繁衍發展中心古江夏郡的所在地,有“天下黃姓出江夏”之說。為了彰顯“兩岸一家親”的血脈親情,武漢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自2018年起開始籌劃為遷徙到臺灣的黃姓同胞撰寫一部史書,記述他們移民、開發臺灣的艱辛歷程,抒發他們身處他鄉、心懷故土的家國情懷。
2018年4月,武漢市海峽兩岸交流促進會組織了有關專家學者和黃氏宗親代表一行七人赴臺,開展了一次尋訪臺灣“江夏黃”之旅。參訪團從高雄入島,沿西海岸一路北上,考察了彰化、臺中、桃園、臺北、新北等黃姓人口比較集中的縣市,所到之處,受到了臺灣黃氏宗親的熱情接待。在臺北市江夏黃種德堂,參與接待的黃浤福先生得知參訪團要編寫這樣一本書,馬上想到堂兄黃河明曾送給自己一本他親自撰寫的家族史,于是留下了參訪團成員之一——武漢大學歷史學院楊國安教授的聯系方式,隨后將這本書寄給了楊教授。
從臺灣考察歸來,楊國安教授馬上投入到緊張的編寫工作之中。他和他的研究團隊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余,通過各種途徑查閱了100余部臺灣黃氏族譜及大量臺灣地方史資料,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編撰完成了20余萬字的《江夏黃在臺灣》一書。黃河明先生所著的這本家族史的部分內容,也作為珍貴史料被收錄進了書中。
2019年年底,《江夏黃在臺灣》正式出版發行。武漢市本打算再次組團赴臺贈書,誰知新冠肺炎疫情突然爆發,兩岸正常交流交往陷于停滯,只好改用快遞寄送的方式。黃浤福先生收到書后,倍感欣慰。他稱贊這本書史料非常扎實,說:“你們對臺灣黃姓歷史的了解真是比我們自己還清楚啊!”
2021年2月初,南京臺資企業協會副會長黃立家先生攜帶三十本《江夏黃在臺灣》返臺。在臺北,他專門抽空拜訪了江夏黃種德堂,再次向他們贈書。種德堂大宗祠理事黃增奇、執事黃浤福、臺北黃氏宗親會執行長黃永銓等出面接待。他們共同商議決定,向江夏黃臺灣總會推薦此書,由總會向臺灣各地黃氏宗親會推廣發行,并建議發動臺灣各地黃氏宗親會供稿,請楊國安教授團隊再次執筆,續寫江夏黃在臺灣的故事。會面結束后,他們在種德堂大宗祠門前留下了文章開頭所寫的珍貴合影。
江夏黃在臺灣的故事只是兩岸無數悲歡離合的一個縮影。雖然暌違百年之久,但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和文化傳統一直在延續,這是推動兩岸關系和平發展最深沉的力量。雖然表面會有大大小小的逆流回流,但最終改變不了兩岸走向融合統一的歷史大勢!(中國臺灣網、武漢市臺辦聯合報道)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臺北舉行“兩岸重開機、疫后新契機”研討會2021-05-10
- 臺"警政署長"下令臺北市警察局長測謊 臺媒體人震驚2021-04-30
- 有望轉戰臺北市長 鄭文燦響應:一個團隊一個目標2021-04-27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黑道進入民進黨,蔡英文道歉,趙介佑涉嫌販毒2021-05-1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