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臺北12月5日電(記者陳鍵興、徐瑞青)首家來臺投資的大陸獨資餐飲企業——揚州“冶春茶社”臺北分店走過11年歷程,今年遭遇島內疫情影響,仍克服困難打造新店重新迎客,近期更首度推出揚州菜精品代表“紅樓宴”,讓臺灣民眾品味中華文化與美食融合之韻。
“冶春茶社”創建于1877年,2010年9月投資1億多元新臺幣在臺北開設分店,憑借精湛的烹飪技藝與獨特的文化品位,一直深受臺灣消費者青睞,得到島內餐飲業和挑剔“老饕”好評。
臺北“冶春”現任總經理兼行政主廚申濱坦言,今年特別不易,餐廳更換新址,臺灣本土疫情突發使裝修進程受到很大影響,疫情趨緩后才重新開張。為不辜負臺灣消費者長期的喜愛與支持,餐廳努力保持水準,更要推出高質量新品。
此次推出“紅樓宴”,從菜譜設計,到食材選擇、佳肴烹調,再到講述其中的故事內涵,臺北“冶春”都精心投入、格外考究。取材《紅樓夢》中劉姥姥進大觀園的“姥姥鴿蛋”,史料文章里記載曹雪芹親手做過的江南名菜“老蚌懷珠”……申濱說:“我們會跟顧客講解揚州菜的歷史典故,希望大家深入了解美食背后的文化,從而有更好的就餐體驗。”
“以前來的長輩多,現在來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也對餐飲的歷史文化感興趣。”申濱喜歡在餐廳里和食客聊聊天,不只為了解他們的感受,還像個“說書人”。一位臺灣美食專家說,到“冶春”吃飯,能聽申濱“說菜”,是一種愉悅的體驗。
從事餐飲業本就十分辛苦,近年來更難的是要如何扛住疫情沖擊。今年5月臺灣本土疫情暴發,三級警戒期間一度禁止堂食,許多餐廳被迫歇業甚至倒閉。而依照臺灣當局相關防疫規定,大陸廚師目前仍無法來臺。如今,還在島內堅持經營的純陸資餐飲企業,就只剩“冶春”一家。
申濱告訴記者,目前他不但負責整體經營管理,還得“下廚”。臺北“冶春”用的都是臺灣廚師,只能是他慢慢教,一些精品“套餐”還做不了,要等大陸廚師過來四五個,再帶著臺灣師傅,才能有個穩定的團隊。
“再難,我們也要努力做得更好,不怕辛苦。餐飲文化也是兩岸交流的一部分,我們希望兩岸同胞吃好、喝好,日子過好!”不久前,申濱剛做過一個手術,但幾乎沒有休息,就又在餐廳與后廚之間忙得不可開交。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兩岸稻米文化線上交流 長臺學者云端論“稻”2021-12-0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