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臺北2月6日電(記者何自力 徐瑞青)臺灣民眾支付習慣逐漸改變,使用移動支付(在臺灣稱之為“行動支付”)付款比例已越來越高。
根據臺灣聯合信用卡處理中心研究資料顯示,2020年9月行動支付占整體信用卡消費筆數與金額分別為15.7%與4.9%;至2021年9月時,筆數占比提升至20.2%,金額占比提升至7.8%,較前一年雙雙增長。
移動支付可概略區分為“掃碼支付”與“感應支付”,前者包括以掃碼(QR Code)為主要支付方式的第三方支付、電支機構電子錢包等,后者則包括以NFC感應支付為主的移動裝置錢包。
臺當局金融監管機構引述聯卡中心研究資料指出,2020年第1季“掃碼支付”與“感應支付”筆數占比約為65%及35%,金額占比約為48%及52%;至2021年第3季,“掃碼支付”筆數占比已增加至近7成、金額占比增加至6成,顯示“掃碼支付”被商家采用的情形逐漸提升,“掃經濟”蓬勃發展。
臺灣“掃經濟”的影響力為何逐漸擴大?臺當局金融監管機構分析:“掃碼支付”建置成本與技術門檻較低,對于商家而言,有利于快速導入;同時“掃碼支付”業者可通過App整合回饋折抵、促銷活動等服務,貼近民眾生活,容易獲得民眾青睞。
以2021年前9月消費場域分析,臺灣民眾較常于餐飲、電商、便利商店、生鮮食材超市及水電瓦斯、行政規費上使用“掃碼支付”;在交通及百貨公司則使用“感應支付”較多。
此外,“感應支付”各月平均單筆消費金額落在580元(新臺幣,下同)以上,“掃碼支付”平均單筆消費金額較小,最高為524元。
從2021年前9月持卡人性別及年齡分析,不論男、女性,年齡20至50歲族群行動支付使用頻率以“掃碼支付”居多,占比約7成;60歲以上消費者使用“感應支付”比例則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族群,使用率達44%。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臺灣新增71例新冠肺炎確診個案2022-02-07
- 連線余光中摯友、臺灣詩人方明:希望新年能到大陸交流2022-02-07
- 臺灣新增60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2022-02-07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國臺辦發言人以普通話和閩南、客家方言向兩岸2022-02-0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