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身體驗過貴州少數民族的刺繡與蠟染,再到貴州省博物館參觀90多套少數民族服裝并與之“零距離”接觸后,“00后”臺灣青年孫欣逸不禁感嘆:蠟染中畫著山水、刺繡中再現花鳥魚蟲,貴州少數民族服飾一針一線皆精彩,一絲一縷寄傳承。
圖為“00后”臺灣青年孫欣逸(左)體驗苗族刺繡。龍妍霖攝
在貴州任教、學習、就業及生活的近30名臺灣師生和家長,近日參加由貴州省臺辦主辦的非遺文化研習營活動,先后到貴州平塘一睹“中國天眼”的國之重器風采,到惠水、花溪等地體驗苗繡、扎染等非遺制作工藝,并“打卡”貴州省博物館探索歷史奧秘、感受歲月變遷。
“衣服上的精美圖案真是繡上去的?”“她們戴在頭上的銀飾帽重不重?”“紙漿真的能做成雕塑?”“‘中國天眼’看起來比我想象中更大、更厲害”……一路上,臺灣師生和家長不斷發出疑問和驚嘆,還紛紛拍照分享給臺灣的朋友。
從臺灣來貴州讀書的林思妤,從小就對宇宙充滿好奇。攀登過668級臺階,站在可觀看“中國天眼”全貌的觀景臺上,她轉著圈兒,從不同角度欣賞這口“大鍋”,“似乎和未知的宇宙拉近了距離,感覺一路上的艱辛都值得”。
在貴州從事教育工作的黃美瑜,2011年就從臺灣來到貴州。此次研習營活動不僅讓黃美瑜對貴州少數民族的文化和精美服飾大開眼界,也讓她感受到貴州10余年來的巨大變化。“記得剛來貴州時,去學校的道路都是彎彎曲曲的,現在貴州都已經縣縣通高速了,交通四通八達。”
參觀完貴州省博物館后,黃美瑜對少數民族文化大為贊嘆,文物、恐龍化石等也讓她流連忘返,“貴州和臺灣的博物館可以進行文物聯展,增進大家的文化交流”。
參加此次研習營活動的臺灣家長陳靜坦言,小朋友在臺灣和貴州都待過,在臺灣上小學時常會有同學問她“大陸和貴州什么樣”,有時候小朋友會解釋不清楚,相信參加這次活動后她會有更深的感觸,也可以更好地向臺灣同學介紹貴州和大陸。
“新冠肺炎疫情前,臺灣常有民間交流團來大陸,我也受邀參加過幾次。”陳靜說,文化交流可以增進兩岸民眾的了解和感情,希望隨著疫情的緩解,可以有更多的兩岸交流活動,讓臺灣民眾親身感受真實的大陸。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第十四屆海峽論壇“海峽金融論壇·臺企發展峰會”在廈門舉行2022-07-13
- 廈門稅務積極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第一站“第一稅務專席”2022-07-12
- 臺胞母女好搭檔 福清“跨界”當農民2022-07-11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九二共識”30周年座談會在京舉行 汪洋出席2022-08-2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