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網10月31日訊(福建日報記者 吳洪)心疼!氣憤!上周,臺灣媒體爆料,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清乾隆青花花卉盤”“清康熙款暗龍白里小黃瓷碗”“明弘治款嬌黃綠彩雙龍小碗”三件珍寶因工作失誤被摔碎,且事情早在去年2月和今年4、5月就發生了,但相關信息被隱瞞至今,引發各界嘩然與憤慨。
島內網友紛紛質疑,臺北故宮博物院里的珍寶歷經戰亂都安然無恙,在文物保存與修復方面,也早已形成良好的制度,只要按部就班,幾乎不可能發生這種事情,如今卻在同一名院長任內破損3件珍寶,令人難以置信。更為關鍵的是,為何臺北故宮博物院要等被媒體爆料了才公開實情,臺灣官場風氣何以墮落到這種地步?
與此同時,島內媒體將矛頭直指現任院長吳密察,認為這個“臺獨”院長承襲民進黨任人唯親的一貫作風,才導致整個團隊既不專業,又態度輕佻地對待中華傳統“珍寶”。
吳密察何許人也?據臺灣《中國時報》報道,現年66歲的吳密察畢業于臺灣大學歷史系。2001年,在陳水扁任內首度被起用,在臺灣教科書編寫、反“課綱”微調中,多次發表“反中”言論。2019年,在蔡英文的安排下,吳密察“空降”臺北故宮博物院擔任院長。其任內爭議不斷,比如,為了在今年的“九合一”選舉中拉抬民進黨籍參選人的選情,竟然打算出借“翠玉白菜”“肉形石”等珍寶在故宮南院展出;為討好美日,欲將部分文物精品運送至美日尋求所謂“保護”;阻撓兩岸的文物交流,“獨派”色彩濃烈。
臺灣《聯合報》刊文指出,文物遷臺后曾進行3次大清查,還未曾有打破文物的記錄,而吳密察近年大力推動文物數字化、晉升心腹、遇缺不補等,都是造成文物毀損的原因。《聯合報》爆料稱,吳密察上任以來,所有新聘人員都是其過往的下屬或學生,用人凌駕專業之上,再加上故宮人員遇缺不補,目前所有人員加起來只剩下吳密察上任前的三分之二,導致整個團隊維護文物的專業能力、管理能力大大不如從前。此外,吳密察在缺乏科學嚴謹準備的情況下,倉促推動文物數字化,導致幾十萬件文物頻繁進出庫房、移來移去,使文物毀損率陡增。
“誰來保護中國的國寶?”上周五,臺灣知名媒體人黃智賢撰文指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歷經抗戰與國共內戰,一路從北京、南京、重慶,最后走到臺灣的外雙溪。這70萬件國寶是屬于14億中國人的。民進黨當局不愿意從臺北故宮博物院內提拔專業人才,卻提拔吳密察出任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所以,過去幾十年建立的嚴謹工作守則被打破,還把故宮文物當成資源,不擇手段使用,真是令人痛心、憤慨。
臺灣《中國時報》發表評論文章稱,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文物來自大陸,是所有中國人的共同資產,民進黨及“臺獨”分子一方面不斷“去中國化”,另一方面又將故宮文物作為政治工具,謀取政治私利,這種卑劣的行徑不能不令人倍加警惕。
事實上,兩岸交流不能停、不能斷,這是許多臺灣同胞的心聲。上周,隨著金門大橋正式通車,臺灣民眾呼吁恢復“小三通”的呼聲更加急迫。
金門縣長楊鎮浯表示,金門與廈門、泉州之間的“小三通”已停擺近3年,重創臺灣尤其是金門的各行各業,目前民進黨當局已宣布解封臺灣,但“小三通”卻未復航,對于這種“雙標”做法,金門各界深感氣憤,要求盡快恢復“小三通”。
楊鎮浯還在宣布金門大橋通車時預告,將在下一個階段全力爭取在金門和廈門間興建廈金大橋。因為這是一座以經濟、民生為出發點的橋梁,不僅能銜接廈金,也能替兩岸搭起無形的情感連結,能為臺灣民眾帶來更多機遇。
兩岸同胞血脈相連,是血濃于水的一家人。剛剛勝利閉幕的中共二十大提出,要始終尊重、關愛、造福臺灣同胞,繼續致力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這令許多臺灣民眾倍感振奮,目前,已有多個臺灣工商團體計劃訪問大陸。
島內輿論認為,臺灣工商團體的表態既是積郁已久的呼聲,也是工商界的自救行動。近年來,島內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多數產業已感受到衰退壓力,而民進黨當局既無力破局,又不斷阻礙兩岸各領域的交流交往,令島內工商界人士坐困愁城。
對此,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表示,這充分表達了島內工商界希望兩岸同胞交流合作、期盼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共同心聲,反映了島內各界對當前臺海局勢復雜嚴峻的深切憂慮,也表明民進黨當局激化兩岸敵意對抗、加劇臺海緊張局勢的圖謀和做法不得人心。
責任編輯:莊婷婷
- 金門大橋正式通車 便利大小金門間通行2022-11-01
- 四川廣安市臺胞臺屬、對臺干部職工熱議黨的二十大報告2022-11-01
- 在蓉臺胞學習二十大、共赴新征程2022-11-01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2022在京臺灣青年研習營成功舉辦2022-11-01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