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報道 記者 邢曉婧 余楓】一則美國記者的推文,近日引爆了島內輿論——華盛頓記者嘉蘭·尼克松稱白宮內線透露有“毀臺計劃”,讓“疑美論”在臺灣引發熱議,民進黨當局高層接連出來“辟謠”,卻阻擋不住越來越強烈的質疑。島內“疑美論”緣何高漲?這又體現了臺美之間怎樣變化的利益沖突?
民進黨當局急于壓住輿論爭議
掀起這次爭論源頭的尼克松,在23日又發布一條“爆料白宮內線”的新推文。他稱,當被問及美國政策對臺灣人民的長期影響時,拜登回答說:“完全不會有,因為根據我們的兵棋推演,他們都會在戰爭爆發的頭一周內喪生。”
24日,中國外交部發言人汪文斌在記者會上對相關提問回應稱:“我也很想知道什么叫做摧毀臺灣的計劃,美方應該做出明明白白的解釋。臺灣是中國的臺灣,我們將堅定不移捍衛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實際上,對于尼克松的推文是否為真,已經不是島內爭論的重點。不少臺灣民眾和時政專家因該推文聯想到的美國政府近年種種實際動向,才是“疑美論”再掀熱議的源頭,以至于不少人認為“就算是真的也不奇怪”。如島內媒體人黃揚明23日在臺灣中天新聞節目《盧秀芳辣晚報》中表示,尼克松這條推文可能本質是一則“政治嘲諷文”,為的是回應美國夏威夷智庫“太平洋論壇”前一陣出臺的“臺灣淪陷后的世界局勢”報告。他稱,就連拜登都未出面“澄清”時,臺“外交部”卻“反應太快”立刻出來“辟謠”,“為了護美國這個主人”。
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道,臺大政治系教授左正東22日表示,尼克松的推文是不是事實,和臺灣輿論的反應,這兩件事應分開來看。而臺“外交部”更關心第一個問題,因為他們最擔心美國有任何不利臺灣的消息,會打臉其宣傳的所謂“‘臺美關系’史上最好”。
親綠“名嘴”吳嘉隆23日在臉書發的一篇短評,可以說是長久以來部分有著強烈親美心態的臺灣人的一種自我安慰——他聲稱,“毀臺”只有一種情況,就是美國的世界霸權已經崩潰;只要美國的軍事力量仍然是全球第一,就“絕不可能讓出臺灣”。按照這些人的思路,他們認為在美國人的心目中,臺灣就是美國的“海外領地”,接受美國的實質控制,所以也不可能存在“毀臺”一說。
那么,民進黨當局是否自己也真的相信,美國“協防”能將沖突排除在臺灣島外?早在陳水扁執政時期,他就曾提出“境外決戰”的觀點,指把解放軍擋在灘頭、海峽外,不要把戰火引到臺灣島上。但實際上,“境外決戰”幾乎是不可能的。廈門大學臺灣研究院副院長張文生24日在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臺灣是個海島,沒有戰略縱深,也基本沒有外援。他表示,自己以前也曾向陳水扁的助理提問,為什么提出“境外決戰”,對方反問道,“如果解放軍登岸,還用得著‘決戰’嗎?”
對于這次民進黨當局急于澄清“毀臺計劃”一事,臺灣“點新聞”24日發布的一篇評論質疑,民進黨這樣做是為了臺灣地區同胞的福祉嗎?其實也不是,民進黨所關心的,乃是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他們之前在“九合一”地方選舉大敗,令民進黨當局在臺灣地區的管治能力受到質疑,所以在美國打“臺灣牌”時,順便這次打“美國牌”,為的就是向民眾透露,“我們和美國關系好,可以對抗大陸”。
新竹清華大學資工系合聘教授闕志克近日發表的一篇評論文章表示,臺灣地區副領導人賴清德近日在民進黨黨主席選舉中高呼,不能讓“疑美論”成為社會的共識,否則將“對臺灣非常不利”。他表示,這樣的說法如果只是他為個人選舉,是用來安撫美國的“投名狀”,則難逃以私害公之譏;但如果是他一旦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后的施政方針,“器識未免蕪淺,格局似嫌狹促”。
“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
在吳嘉隆的短評下面,一些支持他的親美觀點的評論認為,既然被美國當成“棋子”,那說明臺灣還有“值得利用的價值”。這些支持者認為,這是可以信賴美國的一個原因,甚至還辯解美國應該以“舉國之力”保護這塊地域。
施正峰則認為,美國并不會為了臺灣,和大陸形成對立的局面。他寫道,美國和大陸在當下,是競爭關系而并非沖突,只是短期內或許因大選原因而必須“劍拔弩張”。臺灣東華大學民族事務暨發展學系教授施正峰23日在臺灣中時新聞網發表的一篇評論表示,從歷史上來看,美國當年調停國共內戰失敗,時任總統杜魯門一度棄守臺灣,朝鮮戰爭爆發才又將其納入“核保護傘”下。之后,艾森豪威爾又與臺灣簽訂所謂“共同防衛條約”,雙方關系如膠似漆,副手尼克松還到訪臺灣。而等到與大陸建交時,“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施正峰還提到,美國前總統卡特曾在1999年訪臺,演講中振振有詞稱,“斷交”是逼臺灣想好自我定位,拒絕“道歉”。
既然如此,美國政客為何還頻頻在兩岸關系上對大陸“拱火”?張文生對記者表示,臺美關系比較復雜,雖然現階段來說,兩岸真正開戰、臺灣這顆棋子被打爛并不是美國希望的,但是一些美國政客會為了個人政治利益,做出迎合“臺獨”分子的行為,這樣下去難免有一天會擦槍走火。與此同時,這些政客的迎合,會讓民進黨當局一些人“飄飄然”,真以為有了美國做“靠山”,就可以對大陸“胡作非為”,這些“臺獨”分子實際上會給臺灣帶來很大的危險性。他表示,美國釋放兩岸態勢緊張的信號,也有警告臺灣的意思。反過來說,美國多年以來針對臺海的“戰略模糊”政策,實際上也牽制了一些“臺獨”分子。
曾任臺灣“藥政處長”的王惠珀23日發表評論稱,“疑美論”最開始是美國政客拿來搶選票的手段。她表示,美國政壇曾提出“懷疑美國要讓臺灣獨自對抗大陸”,于是政客忙著到臺推銷武器、宣傳征兵、炒熱輿論(例如佩洛西竄臺)、搶臺積電等科技,而民進黨當局則忙著投其所好,讓他們滿載而歸。但是對反戰的人來說,“疑美論”是“懷疑美國拿臺灣人當炮灰”。
不過,民眾“疑美”是否會讓臺當局改變未來政策,仍是未知數。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中華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黃介正24日在一篇評論文章中提到,島內“疑美”情緒不能與“反美”畫等號,即便是“疑美”的人數本身,也有比例上的變化。如果美國此時給予某種符合“臺灣優先”的利益,可能將改變一些人的“疑美”心態。
其次,無論是否“疑美”,只要臺當局仍抱有“臺獨”、拒絕統一的絲毫想法,它必然還只能投靠美國,做美國的棋子。
臺美之間有利益沖突
就在“疑美論”爭議在島內燃燒之際,美國《華爾街日報》23日獨家報道稱,美國正準備大幅增加在臺灣部署的部隊人數,至少增加到目前的4倍。根據美方官員說法,美軍一年前大約派駐臺灣30人,未來幾個月將增派100至200人。然而,這項“增援”真的讓臺灣民眾感到安全嗎?如闕志克在評論文章提到的,臺美利益不可能在不同時空環境下始終保持一致,臺灣地區領導人應該對兩者利益之間潛在的分歧隨時審視、保持警覺。
實際上,島內輿論“疑美論”抬頭,也是因為越來越多的人從美軍在阿富汗撤軍、俄烏沖突中認識到,兩者之間存在利益沖突。自俄烏沖突爆發以來,島內民眾對“美國是否會協防臺灣”幾乎從“非常樂觀”到達“非常悲觀”。對比臺“民意基金會”三年以來的民調顯示,2021年10月,高達65%的受訪者認為美國可能出兵協防臺灣,只有約29%的人不以為然。到了2022年3月,認為會出兵協防的比例猛降三成多低至34.5%,表示“不相信”的人達到高峰,為55.9%。俄烏之間的沖突已經拉扯一年,“民意基金會”本月21日,再次發布同樣的民調數據,相信美國會協防臺灣的人微微回升至42.8%,但仍有46.5%的民眾并不信任。
島內機構“21世紀基金會”在21日舉辦的“臺灣安全論壇”上公布了另一個民調,數據更是顯著。在涉及兩岸發生沖突、島內民眾認為美國協助的方式上,39.4%的受訪者表示美國會提供武器和物資,13.6%表示不會協助,僅有10.1%表示美國會出兵到臺協防。
這種不信任,是基于臺灣人對“協防”一詞新的認知。張文生表示,美國方面歷來“協助臺灣防衛”態度,說白了就像對待烏克蘭一樣“出錢”“出炮”“出情報”,但“不出人”。這和臺灣民眾,甚至是“臺獨”分子的期待都有距離。“‘臺獨’分子既想‘臺獨’,又不想‘為臺獨而戰’;他們希望一旦兩岸開戰,最好是美國人沖在前面。”張文生特別提到,即便美國真的派兵,也基本是動用海空軍,不太可能動用陸軍登陸,以前就曾有評估顯示,一旦臺海發生戰爭,美方從動員到介入需要十多天的時間。更不用說,在俄烏沖突之后,美國對臺軍售以及對臺灣兵役制度的施壓都發生變化,目的在于對臺實行“自衛策略”,要在臺灣搞“全民動員”。
臺美之間利益沖突的變化,和國際體系本身變化也有關系。施正鋒表示,自特朗普上臺,美國已經捉襟見肘,人設由慈眉善目淪為漫天要價的無良商人。而如今,拜登的大戰略從務實的現實主義調整為選擇性交往,兩黨看來仍然涇渭分明,實質差異不多。他表示,實際上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自顧不暇,目中沒有臺灣;“與臺灣關系法”所框架的規范曖昧,但基于美國自己的國家利益至上,它不可能真正將臺灣納為“第51個州”。
黃介正分析稱,之所以生“疑”,是出于島內的“臺灣優先”心態。文章提到,如果美國與大陸的競爭過程中所采取的手段,會讓臺灣經濟發展受到制約、臺海安全穩定系數降低,就容易使臺灣人民內心深處感覺被當作“棋子”,甚至“棄子”,“疑美”比例自然就會升高。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美財長突訪烏克蘭送錢 未來幾個月將提供超80億美元經濟援助2023-02-28
- 美國南加州暴風雪持續肆虐 降雪量最高達近2米2023-02-27
- 美以涉俄因素制裁中企 外交部回應:將予以堅決反制2023-02-27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國臺辦批準20個民間信仰主題海峽兩岸交流基地2023-02-2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