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臺青曾芝穎奔走在閩清田間地頭,就閩臺鄉建鄉創合作樣板縣項目的實施進行調研。“除了這個項目,我們還有12個閩臺鄉建鄉創項目同步進行。”曾芝穎感嘆短短幾年間人生發生的“奇妙變化”,因為2016年她在福州創業之初,還曾因缺項目而一籌莫展。
吳正隆(右二)和團隊在閩清坪街村。
5年前,大陸出臺惠及臺胞臺企的《關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簡稱“31條措施”)迅速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福建、福州因地制宜,配套出臺具體實施意見,其中鼓勵臺灣團隊參與鄉建鄉創的舉措,為他們打開了創業新局面。
截至2022年8月,福州有44個榕臺鄉建鄉創項目落地,累計引進30個臺灣建筑師團隊、60多名臺灣人才參與6個縣區的44個村莊建設,為打造美麗鄉村提供“臺灣經驗”。
曾芝穎(左一)和團隊在鄉村調研。
福州是實現夢想的最佳舞臺
曾芝穎是最早一批在福建參與鄉村振興的臺青,以“小饅頭”的名號為大家所知。在惠臺利民政策支持下,她在閩清開啟了“鄉創夢”。
2018年第六屆海峽青年節期間,曾芝穎通過福建省青年建筑師協會,獲得了參與梅城印記歷史文化街區改造工程的機會。她帶著8名臺青安營扎寨,挖掘文化故事、采訪非遺傳承人、拍攝紀錄片、設計街區品牌,將老街打造成了新網紅。
項目“一炮而紅”之后,曾芝穎以閩清為起點,帶著團隊從福州一步步走出去,走向尤溪、仙游、泰寧等地的廣袤鄉村。2021年,曾芝穎聯合返鄉青年盧貴云,在永泰同安鎮打造春可品茶、夏可納涼、秋可采摘、冬可養生的“草木谷”。經過一年的運營與摸索,現在這里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
“在這里,我們參與祖國大陸鄉村建設,很有成就感、獲得感。福州是臺胞登陸‘第一家園’,也是實現夢想的最佳舞臺。”曾芝穎說,這個夢不僅是鄉村振興之夢,更是兩岸攜手共進之夢。去年,她參與打造了首屆海峽鄉創大賽,希望通過該平臺吸引更多臺青來到“第一家園”勇敢追夢。
馬彥彬(右一)在永泰西安村和鎮村干部討論設計圖紙。
給“臺灣經驗”一個新機會
在永泰縣同安鎮,陽光學院臺灣教師馬彥彬與妻子林佳垔趁著旅游市場復蘇的時機,張羅著打響自家的“嵐口·遇見臺灣”民宿品牌。
馬彥彬還有一個身份——和融鄉建團隊負責人。2017年,他受邀來榕任教,教學之余擔任市臺協會人才委員會主委,幫助臺胞融入福州。
當時福州鄉村振興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良好的發展機遇讓他怦然心動。在他看來,大陸的鄉村振興和惠臺利民政策,給了“臺灣經驗”一個新機會,“臺灣經驗”中一些好的做法,也可以幫大陸走得更順暢。
2019年,馬彥彬牽頭成立了一支由臺灣教師和臺灣設計師組成的鄉建鄉創團隊,2020年起相繼幫助永泰縣同安鎮尾林村、西安村打造“慢活青創村”“百草青創村”等,讓鄉村發展從“千村一面”變成“各美其美”。
因為看好鄉村發展前景,2021年,他的妻子還在同安鎮打造“嵐口·遇見臺灣”民宿,親身感受大陸田園生活。“惠臺利民政策讓我們切實享受到了同等待遇和家的溫暖,這就是兩岸血濃于水的情感。”馬彥彬說。
讓臺青從鄉村感受大陸發展
從舊幸福院到高顏值農特產品展銷中心,由臺灣建筑師吳正隆及團隊運營的菇姑工坊,成為羅源起步鎮的新晉網紅打卡點。今年,該團隊又著手實施壽山鄉嶺頭集鎮環境整治項目,扮靚壽山國石小鎮門戶。
吳正隆是臺灣頗有名氣的建筑師,曾參與規劃設計臺北淡水“漁人碼頭”景觀工程。2013年,受一家建筑設計機構邀請,他來榕擔任顧問,本想做幾個項目就回臺灣,沒想到不僅在福州扎了根,還成了“鄉村追夢人”。他說:“惠臺利民政策給了我們留下來的底氣!”
10年間,他和團隊從福州出發,為連江同心村、羅源起步鎮、閩清坪街村、霞浦小馬村、周寧虎崗村、福鼎周山村等提供陪護式服務。吳正隆成了“新村民”,鄉村也變了“俏模樣”。
鄉村的根,牽起的是海峽兩岸。“閩臺合作鄉建鄉創的實踐過程,是兩岸融合發展的過程。”吳正隆說,一系列惠臺利民政策吸引更多臺青根植大陸廣袤鄉村,從鄉村這扇窗口感受大陸日新月異的發展,讓他們對“登陸”發展的未來更有信心。(記者 馬麗清/文 受訪者供圖)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鄉約福建:臺胞讓荒山變賞櫻勝地2023-03-02
- 福州的“留守方艙”何去何從?記者實地探訪2023-03-02
- 福州屏山社區開展“傳承雷鋒精神 倡導時代新風”志愿服務主題活動2023-03-02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海峽臺灣青年創業基地巧搭臺 圓兩岸青年創業2023-03-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