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走上大陸高校的講臺到踏進大陸的廣袤鄉野,扎根福州以來,臺灣教師馬彥彬告別了許多身份,但他來榕發展的初衷始終不變——用自己所長為更多臺灣教師來大陸發展引路,為兩岸融合發展貢獻力量。
辭別家鄉臺灣
來福州高校試試看
2017年,曾任臺灣逢甲大學校長特別助理的馬彥彬,作了一個大膽的決定:離開家鄉。“當時大陸大力推行創新創業教育,陽光學院多次向我發出邀請。”響應邀約,馬彥彬請了半年假,來福州試試看。
“沒想到,一來就走不掉了。”馬彥彬說,半年很快就到了,陽光學院創新創業教育基地的硬件設施逐步完善,但還未啟用,他希望用幾年時間把創新創業教育學院運營好,又向臺灣的學校請了3年假。
事實證明,馬彥彬豐富的辦學經驗在大陸發揮得淋漓盡致。幾年來,他陸續承擔創新創業教育學院的課程設計、師資培育和創業孵化,由他協助創建的大學生創新創業園區——創四方園已成為高校畢業生創業孵化基地、省級眾創空間、產創融合教育實踐示范基地。
不僅親身實踐,馬彥彬還是福州引進臺灣教師的見證者。“我剛來時,學校只有3名臺灣教師,現在有20名臺灣教師。”馬彥彬說,引進人才政策對臺灣教師從一開始的資金補助、科研立項的傾斜,到后來的各種榮譽的授予,再延伸到對臺灣教師子女教育和住房支持,以及進一步協助臺灣教師對接企業爭取產學合作、對接村鎮參與鄉村振興,“這些讓我們有滿滿的幸福感與獲得感。”
據了解,目前全省高校共有臺灣教師約680人,其中在榕高校有臺灣教師282人,占全省的40%以上。
辭掉臺灣工作
搭建引才服務平臺
“馬上回來,還是留在大陸?”3年期限未至,臺灣的學校就給馬彥彬下了最后通牒。
“大陸創新力度很強,我想在這里多做點事情。”馬彥彬毅然決然地辭去在臺灣高校的職位,留在大陸。
除了繼續推進創新創業教育學院建設,馬彥彬還在陽光學院成立了兩岸融合發展研究院,“這幾年,在大陸的臺灣教師越來越多,這些人幾乎都是專家和博士,對生活、工作、未來的需求與臺商不一樣”。
“成立這個平臺,希望為在福州的臺灣教師提供針對性的服務,讓更多有意愿來大陸發展的臺灣教師看到福州的優質服務與引才誠意。”馬彥彬表示,希望從兩岸融合發展的受益者變為倡議者和實踐者,在福州走出具有“人才特色”的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2017年,黃伯欽、姚佳伶夫婦懷揣著科研理想,帶著兩名小孩從臺灣來到福州。“剛來福州時,我們非常頭疼小孩讀書等生活上的問題。”姚佳伶說,“2018年馬彥彬把我們帶到陽光學院這個大家庭,校方積極幫助我們聯系相關部門,對接惠臺舉措,熱心老師主動帶我們辦理相關手續。現在,我們一家已融入福州的生活。”
辭去院長職務
助臺灣教師投身鄉村振興
一直以來,馬彥彬都在思考,能不能在課堂外找到一個讓臺灣教師發揮才干的平臺,讓他們更好地扎根福州。
嘗試多條路后,馬彥彬將目光鎖定鄉村振興。2020年起,他邀請大陸高校的臺灣教師和臺灣設計師組成鄉建規劃團隊,入駐永泰縣同安鎮尾林村、西安村,參與美麗鄉村建設。
當時,尾林村、西安村的村民并不看好這個團隊。馬彥彬經常去村民家,給村民講述自己的想法,打消村民的疑慮。日子久了,他發現,學校和鄉村兩頭跑,時間根本不夠用,便辭去創新創業教育學院院長職務,只承擔教學工作,“這樣就可以省下很多處理行政事務的時間,多去村里”。
全身心投入換來村莊面貌的顯著變化——尾林村路燈亮了、西安村建成中草藥試驗基地、嵐口村“嵐口·遇見臺灣”民宿建成營業……3年來,馬彥彬在福州參與了8個村的鄉建鄉創項目,在他的“招攬”下,越來越多臺灣教師、青年投身大陸鄉村振興大潮。(記者 唐蔚嬙)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李京機:臺胞登“陸”,我來服務2023-05-08
- 秦剛:美必須停止支持縱容“臺獨” 不能說一套做一套2023-05-08
- “奔跑吧!潮來五洲 福游臺江”健康跑活動福州舉行2023-05-08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李京機:臺胞登“陸”,我來服務2023-05-08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