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愿意為臺灣前途發聲,為祖國統一盡最大努力”“促融合、謀統一,是當代中國人的光榮使命”“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能夠實現”“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5月17日至18日,由臺盟中央主辦的第十屆大江論壇在京舉辦。來自海峽兩岸的200多名嘉賓與會,圍繞“促融合發展、謀和平統一”的主題展開對話交流與探討。
5月17日至18日,第十屆大江論壇在京舉辦。(中國臺灣網 趙路 攝)
多元多維多樣性交流,兩岸“同呼吸共命運”
“在小小的花園里面挖呀挖呀挖,種小小的種子,開小小的花……”日前,一首兒歌從網絡火遍兩岸。
“最近大陸網絡最火的事情有兩個,一個是兒歌‘挖呀挖’,一個是淄博燒烤。這兩個話題不僅在大陸很熱,在臺灣也有很高的網絡聲量。”北京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于強在對臺灣做大數據研究時發現,這首旋律來自周杰倫歌曲《聽媽媽的話》的兒歌爆紅網絡,說明兩岸網絡熱點正越來越“同呼吸、共命運”,說明兩岸關注的熱點越來越趨同,說明兩岸融合發展正逐步走向深入。
于強認為,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聲,兩岸同胞深入交流、融合發展早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
“期盼兩岸關系能夠以兩岸同胞共同關心的議題為主軸,特別是對經濟、社會、文化交流等議題,進行多元多維的深入交流。”臺灣中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副教授劉性仁表示,期盼各行業的兩岸人士針對特定的主題進行充分的意見交換與溝通,多樣性觀點以展現兩岸多樣性聲音,使兩岸真正能夠達到穩定、和平、尊重及發展的目標。
制度化合作是解題兩岸融合發展關鍵
“兩岸同文同種,習慣相近,融合度應該非常高,但是實際情況顯然不是這樣。”臺灣企業家代表、集成電路設計企業威盛集團副總裁徐濤從科技產業方面觀察兩岸融合發展,他發現,經過數十年發展,臺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程度較高,但是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程度還不夠。
“推進經濟合作制度化,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是今后推進融合發展的實踐路徑。”南開大學臺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在分析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建設時表示,兩岸經濟雖同屬中華民族經濟,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里,兩岸經濟是脫節的,直至20世紀80年代后期才重新連接。曹小衡引述其量化研究成果并指出,以歐盟為參照系,兩岸經濟融合總體水平不高,尤其是人員流動指標較低。
“兩岸經濟融合沒有取得大的進展,就是因為缺少制度化保障。過去兩岸經濟合作經歷的溝溝坎坎證明了制度化建設的必要性和正確性。”上海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指出,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是一個老話題,建構經濟合作制度化體系是兩岸都能看得清楚的發展方向。他建議一是利用現有機制推動兩岸企業合作,如推進兩岸企業共通標準、建設平臺和簡化檢驗檢疫流程等;二是調整相關法規,更好保障臺企在陸利益;三是幫助兩岸企業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讓兩岸企業彼此依賴發揮合作優勢。
“我愿為臺灣發聲,為祖國統一盡力”
“青年要發展、民族要復興,這也是臺灣同胞的追求。”北京大學博士生、臺青林彥辰說,當前臺海形勢緊張,出賣民族利益的“臺獨”分裂行徑嚴重損害臺灣同胞切身利益,不得人心,必遭唾棄。
“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是歷史和法理事實,臺灣是中國的臺灣、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干涉。”臺灣《觀察》雜志發行人紀欣說,“促融合、謀統一,是我們當代中國人的光榮使命,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讓我們一起接受這個光榮使命。”
臺灣地區政治受難人的后人陳立君說,臺灣同胞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先輩們的犧牲和兩岸關系的發展歷程,充分揭示兩岸統一才能將臺灣同胞百年來的苦難畫上終止符,唯有中華民族的團結與復興才能帶來安居樂業的生活與美好的未來。
“期盼兩岸早日統一、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心聲。”吉林臺商裴仁駿表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背靠強大祖國,這才是2300萬臺灣同胞及后世子孫真正的福祉,“我愿意為臺灣前途發聲,為祖國統一盡最大努力。”
“讓我們一起在祖國的懷抱里挖呀挖呀挖,找回家的種子,開歸根的花。”于強用一首改編的兒歌向臺胞發出邀請,會場掌聲一片……(文/孫路路 審校/許輝)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上海舉行學術研討會紀念汪辜會談30周年2023-05-15
- 紀念汪辜會談30周年學術研討會舉辦2023-05-15
- 兩岸機器人及智慧自動化產業對接活動在河南舉行2023-05-15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一輩子沒等到道歉 臺灣已知最后一位“慰安婦2023-05-2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