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一些大陸城市的道路名稱近日在島內引起網民的熱烈討論。有網民稱,在武漢市內有“臺北路”“臺北派出所”等地名,并發現臺北路的盡頭是“解放大道”。島內媒體稱“暗示意味濃厚”。但實際上,大陸多個城市都有以臺灣不同縣市命名的街道,臺北等城市也有以大陸城市命名的街巷。
國臺辦發言人朱鳳蓮在28日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對此進行了回應。
“無論是在大陸還是在臺灣,可能兩岸最常見的同名路就是中山街或中山路。”朱鳳蓮表示,一座城市的街巷地名是當地歷史、文化的載體和見證。在臺北,大家穿行在成都路、洛陽街、廈門街,在武漢有臺北路,青島有高雄路,上海有基隆路,南京有花蓮路。不僅如此,過去數百年來一批批先民橫渡海峽移居臺灣,在兩岸形成眾多的同名村,比如在臺灣有9個泉州、4個安溪、6個海豐。
實際上,對于武漢市的“小臺灣”,島內媒體早些年就關注頗多。臺灣中時新聞網此前評論稱:“要如何在20分鐘內從臺北到高雄?很簡單,到武漢就可以了。”報道介紹,2012年第二屆海峽兩岸中小企業論壇在武漢舉行,活動場地就在高雄路,沿著高雄路約1公里的道路,還有臺東路、嘉義路、云林街、花蓮里、澎湖路、金門路、馬祖路、苗栗街等十多條以臺灣地名命名的道路,其中包括一些大陸民眾不太熟悉的臺灣地名。武漢市臺辦當時表示,武漢與臺灣的合作與交流始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之后日益緊密,因此陸續將漢口數條主要道路以臺灣地名命名,以示兩地友好。武漢市中心還有一個“寶島公園”,在地圖上看,公園湖中的小島就是臺灣島的形狀。
而臺灣以大陸城市命名道路則有更早的淵源。臺灣風傳媒曾介紹稱,二戰之后,國民黨接收臺灣,當時的“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廢除日本“町目系統”,改以發揚中華民族精神(如中華路、信義路)、宣揚三民主義(民生路、民族路、民權路)、紀念特定人物(如中山路、成功路)等命名。當時來自上海的鄭定邦于1946年代理“行政長官公署民政處技正(舊時中國技術人員的官職)”,帶去上海以中國地名規劃街路名的想法,中國地名式的新路名配合大陸的地理空間,在當時的臺北市區內誕生。文章稱,當時的概念就是期待所有市民必須時時心中有中國,理解中國的地理地名。
朱鳳蓮表示,如網民所言,“每一條路,都是回家的路”;每一個同名村,都是兩岸同根的緣。這些路、這些村是臺灣同胞對大陸的鄉愁,是兩岸同根同源的歷史文化聯結,是兩岸共有的歷史印記。“我們期待兩岸網友一起分享這些路、這些村背后的故事,一起發現在大陸的臺灣,發現在臺灣的大陸。”(張雪婷)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國臺辦:希望臺方盡快撤除單方面不合理限制 滿足兩岸民眾出行需要2023-06-28
- 國臺辦:ECFA無法惠及更多臺灣同胞 非常遺憾2023-06-28
- “棋子”最終是“棄子”!國臺辦用一張圖揭批美臺軍事勾連2023-06-28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第三十二屆海峽兩岸(福建東山)關帝文化旅游2023-07-03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